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心理过程与心理状态论文

调节匹配的加工机制:解释水平的调节作用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1 绪论第13-15页
2 文献综述第15-32页
    2.1 调节匹配理论及相关研究第15-21页
        2.1.1 调节匹配理论的基础:调节定向理论第15页
        2.1.2 调节匹配理论第15-16页
        2.1.3 调节匹配效应第16-18页
        2.1.4 调节匹配的相关研究第18-20页
        2.1.5 调节匹配的操控第20-21页
    2.2 调节匹配的加工机制第21-26页
        2.2.1 调节匹配与正确感第22-23页
        2.2.2 调节匹配与投入强度第23-24页
        2.2.3 调节匹配的加工机制:正确感vs.投入强度第24-25页
        2.2.4 调节匹配与加工流畅性第25-26页
        2.2.5 调节匹配的加工机制:加工流畅性?正确感?投入强度?第26页
    2.3 调节匹配的加工机制:解释水平作为调节变量的间接研究第26-29页
        2.3.1 解释水平理论第26-27页
        2.3.2 调节匹配效应的情景依赖性第27-28页
        2.3.3 解释水平作为加工流畅性影响态度和判断信心的调节变量第28-29页
    2.4 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第29-32页
        2.4.1 国内学者关于调节匹配效应的研究第29-30页
        2.4.2 国内学者关于调节匹配效应的机制研究第30-32页
3 研究的整体思路第32-36页
    3.1 以往研究总结第32-33页
    3.2 研究构思第33-34页
    3.3 研究总体设计第34-36页
4 研究一 调节匹配的不同效应:解释水平的调节作用第36-47页
    4.1 引言第36-37页
    4.2 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第37页
    4.3 整体设计第37页
    4.4 实验一 调节匹配对行为意图的影响:解释水平的调节作用第37-43页
        4.4.1 实验假设第38页
        4.4.2 方法第38-40页
        4.4.3 结果第40-41页
        4.4.4 结果讨论与结论第41-43页
    4.5 实验二 调节匹配对环保态度的影响:解释水平的调节作用第43-47页
        4.5.1 实验假设第43页
        4.5.2 方法第43-44页
        4.5.3 结果第44-45页
        4.5.4 结果讨论与结论第45-47页
5 研究二 调节匹配的加工机制:正确感和投入的中介作用第47-80页
    5.1 引言第47-48页
    5.2 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第48页
    5.3 整体设计第48-49页
    5.4 实验三 调节匹配的加工机制:正确感和投入的中介作用第49-66页
        5.4.1 实验假设第49页
        5.4.2 方法第49-51页
        5.4.3 结果第51-63页
        5.4.4 结果讨论与结论第63-66页
    5.5 实验四 调节匹配的加工机制:正确感的确切来源第66-73页
        5.5.1 实验假设第66页
        5.5.2 方法第66-67页
        5.5.3 结果第67-71页
        5.5.4 结果讨论与结论第71-73页
    5.6 实验五 调节匹配的加工机制:认知资源的损耗第73-80页
        5.6.1 实验假设第73页
        5.6.2 方法第73-74页
        5.6.3 结果第74-78页
        5.6.4 结果讨论与结论第78-80页
6 总讨论及理论总结第80-87页
    6.1 研究总结及主要结论第80-83页
        6.1.1 研究总结第80-82页
        6.1.2 研究主要结论第82-83页
    6.2 研究的总讨论第83-85页
        6.2.1 调节匹配的不同效应:解释水平的调节作用第83页
        6.2.2 调节匹配的加工机制:正确感?投入?加工流畅性?第83-84页
        6.2.3 调节匹配与认知资源的关系第84页
        6.2.4 解释水平与主观体验的关系第84-85页
    6.3 研究的创新点及研究展望第85-87页
        6.3.1 理论创新第85页
        6.3.2 实践意义第85-86页
        6.3.3 研究展望第86-87页
参考文献第87-94页
附录一 研究一的实验一在线实验程序第94-97页
附录二 研究一的实验二在线实验程序第97-101页
附录三 研究二的实验三在线实验程序第101-106页
附录四 研究二的实验四在线实验程序第106-111页
附录五 研究二的实验五在线实验程序第111-119页
作者简历第119页

论文共11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无线传感器网络中数据聚类方法的研究
下一篇:掺杂聚苯胺与纳米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热电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