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纪念性建筑论文

清景陵圣德神功碑亭修缮研究--兼论清代大碑楼传承与发展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目录第6-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6页
    1.1 研究的价值和意义第10-11页
    1.2 以往的研究及评述第11-12页
    1.3 研究方法第12-15页
        1.3.1 文献资料搜集与整理第13页
        1.3.2 现场调研第13页
        1.3.3 比较研究第13页
        1.3.4 理论结合实例进行分析第13页
        1.3.5 论文结构和研究结果第13-15页
    1.4 未尽事宜第15-16页
第二章 大碑楼建筑的源起第16-25页
    2.1 碑第17-22页
        2.1.1 碑的起源第17-18页
        2.1.2 碑的形制演变第18-20页
        2.1.3 碑的作用第20页
        2.1.4 公德碑第20-22页
    2.2 碑亭第22-23页
        2.2.1 明代帝陵的功德碑和碑亭第22-23页
        2.2.2 清代陵寝的神功圣德碑、神道碑和碑亭第23页
    2.3 小结第23-25页
第三章 清代大碑楼综述第25-37页
    3.1 清代大碑楼概述第25-33页
        3.1.1 清孝陵大碑楼第25-27页
        3.1.2 清景陵大碑楼第27-28页
        3.1.3 清泰陵大碑楼第28页
        3.1.4 清裕陵大碑楼第28-29页
        3.1.5 清昌陵大碑楼第29-30页
        3.1.6 关外三陵神功圣德碑亭第30-33页
    3.2 大碑楼规制演变第33-34页
    3.3 大碑楼的建造概况第34-35页
    3.4 神功圣德碑(圣德神功碑)碑文第35-37页
第四章 清代大碑楼的比较研究第37-75页
    4.1 平面柱网比较第38-40页
    4.2 立面高度比较第40-44页
    4.3 斗栱比较第44-49页
        4.3.1 斗口尺寸第44-47页
        4.3.2 斗栱形式第47-49页
    4.4 檐部构件比较第49-52页
        4.4.1 下檐构件比较第49-51页
        4.4.2 上檐构件比较第51-52页
    4.5 举折比较第52-54页
    4.6 梁架比较第54-59页
        4.6.1 明间梁架第54-57页
        4.6.2 稍间梁架对比第57-59页
    4.7 天花吊梁及帽梁做法比较第59-60页
    4.8 纹饰、装修及彩画比较第60-65页
        4.8.1 纹饰第60-61页
        4.8.2 门窗样式第61页
        4.8.3 彩画第61-65页
    4.9 墩台形制比较第65-66页
    4.10 小结第66-75页
        4.10.1 采步金段数呈减少趋势,增强整体性第66页
        4.10.2 清东陵与清西陵大碑楼差异第66页
        4.10.3 柱子与墩台逐渐分离,呈相对独立的趋势第66-68页
        4.10.4 单体与组群的位置关系比较第68-73页
        4.10.5 大碑楼广场海墁的演变第73-75页
第五章 清景陵圣德神功碑亭修缮设计第75-123页
    5.1 工程概况第75-76页
    5.2 价值评估第76-82页
        5.2.1 景陵圣德神功碑亭的历史沿革第76-77页
        5.2.2 景陵圣德神功碑亭的历史价值第77-78页
        5.2.3 景陵圣德神功碑亭在景陵族群中的特殊性与重要性第78-79页
        5.2.4 嘉庆十六年(1811 年)景陵圣德神功碑亭重修的重要意义第79-82页
    5.3 现场勘察第82-96页
        5.3.1 建筑现状简述第82页
        5.3.2 残损现状综述第82-86页
        5.3.3 结论----景陵圣德神功碑亭全面修复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第86-91页
        5.3.4 勘察图版第91-96页
    5.4 采用的建筑尺度与构造做法分析第96-113页
        5.4.1 景陵大碑楼平面柱网及柱径分析第96-99页
        5.4.2 景陵圣德神功碑亭高度分析第99-102页
        5.4.3 景陵大碑楼斗口尺寸与形式分析第102-103页
        5.4.4 景陵大碑楼外檐构件做法与尺寸分析第103页
        5.4.5 景陵大碑楼上檐抹角扒梁与九檩屋架结构分析第103-106页
        5.4.6 抹角梁的连接与固定第106-107页
        5.4.7 景陵大碑楼屋架尺度与做法分析第107-108页
        5.4.8 景陵大碑楼瓦作分析第108-111页
        5.4.9 纹饰、装修及彩画比较第111-113页
    5.5 方案设计第113-119页
        5.5.1 设计原则和依据第113-114页
        5.5.2 主要修缮内容第114页
        5.5.3 修缮技术措施及要求第114-119页
    5.6 施工过程中的新发现与思考第119-123页
        5.6.1 墩台面层铺砖拉铁的发现第119-120页
        5.6.2 井口墙由不同尺寸砖砌筑的发现与思考第120-121页
        5.6.3 BIM 技术的探索性应用展望第121-123页
总结第123-124页
附录第124-151页
    附录一:《奏请承修景陵圣德神功碑楼》第124页
    附录二:《景陵大碑楼做法》第124-125页
    附录三:《主要木构件尺寸表》第125-133页
    附录四:景陵圣德神功碑亭修缮设计图纸第133-151页
参考文献第151-153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153-154页
致谢第154页

论文共1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低冲击开发技术的城镇区域雨水系统规划的优化
下一篇:被动式倒灌通风降温技术在多层办公建筑中的应用策略初探--以天津地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