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低冲击开发理念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0-12页 |
1.3 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2页 |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12-13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12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5.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第二章 低冲击开发措施对径流的控制效果及使用条件分析 | 第15-31页 |
2.1 绿化屋顶对雨水径流控制效果的实验研究 | 第15-23页 |
2.1.1 绿化屋顶概述 | 第15-16页 |
2.1.2 实验材料与测试方法 | 第16-18页 |
2.1.3 绿化屋顶对雨水径流量的控制效果 | 第18-20页 |
2.1.4 绿化屋顶对雨水径流水质的控制效果及机理分析 | 第20-23页 |
2.2 渗透路面对雨水径流控制效果的研究 | 第23-26页 |
2.2.1 渗透路面概述 | 第23-24页 |
2.2.2 渗透路面对雨水径流量的控制效果 | 第24-25页 |
2.2.3 渗漏路面对雨水径流水质的控制效果 | 第25-26页 |
2.3 下凹式绿地对雨水径流控制效果的研究 | 第26-27页 |
2.3.1 下凹式绿地概述 | 第26页 |
2.3.2 下凹式绿地对雨水径流量的控制 | 第26-27页 |
2.3.3 下凹式绿地对雨水径流水质的控制 | 第27页 |
2.4 低冲击开发措施综合评估 | 第27-30页 |
2.4.1 低冲击开发措施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 | 第28页 |
2.4.2 低冲击开发措施径流削减量 | 第28-29页 |
2.4.3 低冲击开发措施污染物去除效果 | 第29-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研究小区概况及 Info works ICM 雨水模型的建立 | 第31-49页 |
3.1 目标地块概况 | 第31-32页 |
3.1.1 目标地块地理位置及区域概况 | 第31页 |
3.1.2 气候条件及地形地势 | 第31-32页 |
3.1.3 研究小区属性 | 第32页 |
3.2 目标用地布局分析 | 第32-34页 |
3.2.1 开发前用地布局 | 第33页 |
3.2.2 开发后用地布局 | 第33-34页 |
3.3 雨水系统模型的建立 | 第34-44页 |
3.3.1 雨水系统模型概述 | 第34-38页 |
3.3.2 Info works ICM 软件简介 | 第38-40页 |
3.3.3 研究小区概化 | 第40-41页 |
3.3.4 目标地块模型参数设置及率定 | 第41-44页 |
3.4 降雨事件的设定 | 第44-48页 |
3.4.1 实地降雨监测数据 | 第44-45页 |
3.4.2 设计降雨事件的计算 | 第45-4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基于 LID 的城镇区域雨水系统改造效果的研究 | 第49-63页 |
4.1 现状雨水系统问题分析 | 第49-57页 |
4.1.1 降雨强度对目标地块雨水径流效应的影响 | 第49-52页 |
4.1.2 雨型对目标地块雨水径流效应的影响 | 第52-54页 |
4.1.3 目标地块雨水系统综合评价 | 第54-57页 |
4.2 低冲击开发改造对城镇雨水系统径流特征的影响 | 第57-59页 |
4.2.1 低冲击开发改造对城镇雨水系统径流总量的影响 | 第58页 |
4.2.2 低冲击开发改造对城镇雨水系统径流峰值的影响 | 第58-59页 |
4.3 利用低冲击开发改造城镇雨水系统的综合评价 | 第59-6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城镇雨水系统 LID 改造方案的优化 | 第63-70页 |
5.1 城镇雨水系统 LID 改造方案优化的目标和求解方法 | 第63-64页 |
5.1.1 城镇雨水系统 LID 改造方案优化的目标 | 第63页 |
5.1.2 多目标优化的求解方法 | 第63-64页 |
5.2 优化模型的构建思路及步骤 | 第64-67页 |
5.2.1 自变量的选取 | 第64页 |
5.2.2 目标函数的选取 | 第64-66页 |
5.2.3 约束条件的确定 | 第66-67页 |
5.3 优化模型的求解 | 第67-68页 |
5.3.1 确定参数取值 | 第67页 |
5.3.2 求解模型 | 第67-68页 |
5.4 结果分析 | 第68-6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0-71页 |
6.2 创新点 | 第71页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