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1 引言 | 第13-27页 |
·中小企业的界定 | 第14-17页 |
·国外的标准 | 第14-15页 |
·我国的标准 | 第15-17页 |
·中小企业的重要作用 | 第17-18页 |
·中小企业在各国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第17页 |
·中小企业在我国的战略价值 | 第17-18页 |
·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 | 第18-19页 |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中坚力量 | 第18页 |
·我国中小企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较大 | 第18页 |
·我国进一步深化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建设 | 第18-19页 |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 第19-22页 |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由来已久的世界难题 | 第19-20页 |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历史沿革和国家政策 | 第20-22页 |
·中小企业群体的发展趋势及其金融需求 | 第22-23页 |
·部分中小企业将成长成为新的中坚力量 | 第22页 |
·中小企业将不断实现产业升级 | 第22页 |
·创新型企业的大量涌现 | 第22-23页 |
·文献综述 | 第23-27页 |
2 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 | 第27-36页 |
·中小企业金融支持政策 | 第27-29页 |
·国际中小企业支持政策 | 第27-28页 |
·我国中小企业支持政策及演变 | 第28-29页 |
·建立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的理论依据 | 第29-30页 |
·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国际比较 | 第30-33页 |
·美国的中小企业融资方式 | 第30-31页 |
·日本的中小企业融资方式 | 第31-32页 |
·韩国的中小企业融资方式 | 第32-33页 |
·我国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 | 第33-36页 |
·发展历程 | 第33-34页 |
·体系内容 | 第34-36页 |
3 银行体系服务中小企业的能力已显著提高 | 第36-44页 |
·银行机构 | 第36-38页 |
·多元化的银行机构体系已经形成 | 第36-37页 |
·中小企业贷款份额在逐年增大 | 第37-38页 |
·金融机构资产总额和提供中小企业融资的水平仍然不相匹配 | 第38页 |
·深化中小企业金融服务 | 第38-42页 |
·加快推进地方性中小银行金融机构的设立 | 第39-40页 |
·进一步改善银行体系结构不合理的现状 | 第40-41页 |
·推进融资担保体系的建设 | 第41-42页 |
·积极发展融资租赁业务,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更多渠道 | 第42页 |
·金融资源溢出效应将一步促进中小企业金融市场的发展 | 第42-44页 |
4 中小企业资本市场的概况 | 第44-54页 |
·资本市场发展的国际比较 | 第44-48页 |
·美国资本市场 | 第44页 |
·英国资本市场 | 第44-45页 |
·德国资本市场 | 第45页 |
·日本资本市场 | 第45页 |
·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资本市场 | 第45-46页 |
·我国大陆资本市场 | 第46-48页 |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中小企业资本市场 | 第48-54页 |
·美国创业板NASDAQ | 第48-50页 |
·英国创业板AIM | 第50-51页 |
·韩国KOSDAQ市场 | 第51-52页 |
·中国香港创业板GEM | 第52-53页 |
·日本创业板 | 第53页 |
·新加坡创业板 | 第53-54页 |
5 我国大陆的中小企业资本市场 | 第54-70页 |
·基本架构 | 第54-63页 |
·我国中小板公司发展实证分析 | 第55-60页 |
·创业板市场起步 | 第60-61页 |
·股份报价转让系统 | 第61-62页 |
·债券市场 | 第62-63页 |
·纳斯达克成功的经验及其借鉴意义 | 第63-66页 |
·市场定位准确 | 第63页 |
·上市机制比较灵活 | 第63-64页 |
·多元化的融资体系 | 第64页 |
·交易系统比较先进 | 第64-65页 |
·多元化的上市公司结构 | 第65页 |
·严格的监管机制和市场退出制度 | 第65-66页 |
·我国创业板的优势 | 第66-68页 |
·经济运行情况良好 | 第66页 |
·国家高度重视 | 第66页 |
·中小企业资源丰富 | 第66-67页 |
·上市公司行业结构多元化 | 第67页 |
·创业板相对主板有较为宽松的发行条件 | 第67页 |
·创业板的退市制度更为严格 | 第67-68页 |
·我国中小企业资本市场的发展方向 | 第68-70页 |
·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 | 第68页 |
·增加机构投资者、鼓励长期投资 | 第68页 |
·保持市场的稳定性 | 第68-69页 |
·继续完善市场运行机制 | 第69-7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后记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