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8-12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1.2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9-10页 |
1.2.1 研究方法 | 第9页 |
1.2.2 创新之处 | 第9-10页 |
1.3 研究思路与分析框架 | 第10-12页 |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基本理论 | 第12-22页 |
2.1 当代消费理论的演化 | 第12-15页 |
2.1.1 现代消费理论的创立 | 第12页 |
2.1.2 三大微观消费理论的提出 | 第12-13页 |
2.1.3 预期因素的引入阶段 | 第13-14页 |
2.1.4 当前新消费理论的发展 | 第14-15页 |
2.2 中国城乡消费相关文献综述 | 第15-20页 |
2.2.1 居民消费行为研究 | 第15-17页 |
2.2.2 我国居民消费影响机制研究 | 第17-19页 |
2.2.3 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及区域差异研究 | 第19-20页 |
2.3 已有研究评论 | 第20-22页 |
第三章 中国城乡消费差距演变轨迹及其特征 | 第22-36页 |
3.1 中国城乡消费的数量比较 | 第22-26页 |
3.1.1 城乡消费水平比较 | 第22-24页 |
3.1.2 消费倾向比较 | 第24-26页 |
3.2 中国城乡消费的结构比较 | 第26-30页 |
3.2.1 恩格尔系数比较 | 第26-27页 |
3.2.2 消费支出八大分类比较 | 第27-28页 |
3.2.3 耐用品消费比较 | 第28-30页 |
3.3 中国城乡消费差距演变的区域差异 | 第30-32页 |
3.3.1 城乡消费差距演变的区域比较 | 第30-31页 |
3.3.2 城乡边际消费差距倾向的区域比较 | 第31-32页 |
3.4 城乡消费差距对我国内需的抑制作用分析 | 第32-36页 |
第四章 中国城乡消费差距演变的机理分析 | 第36-48页 |
4.1 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征分析 | 第36-39页 |
4.1.1 与计划经济相比:由供给不足转变为需求不足 | 第36-37页 |
4.1.2 与转型经济相比:采用渐进式转轨模式 | 第37-38页 |
4.1.3 与发达经济相比:市场经济体制有待完善 | 第38页 |
4.1.4 与发展中国家相比:独特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 第38-39页 |
4.2 中国城乡消费差距演变的内在机理 | 第39-44页 |
4.2.1 城乡消费差距影响机理分析 | 第39-41页 |
4.2.2 我国经济发展特征与城乡消费差距演变的相关性 | 第41-42页 |
4.2.3 我国城乡消费差距演变机理的阶段性阐释 | 第42-44页 |
4.3 中国城乡消费差距的收入影响分解 | 第44-48页 |
第五章 城乡消费差距演变机理的实证研究 | 第48-67页 |
5.1 全国城乡消费差距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48-51页 |
5.1.1 城镇与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 | 第48-50页 |
5.1.2 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机制 | 第50-51页 |
5.2 我国城乡消费差距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分析 | 第51-58页 |
5.2.1 城乡消费差距影响机制的面板模型 | 第52-54页 |
5.2.2 城乡消费差距演变模型的地区差异 | 第54-57页 |
5.2.3 实证分析主要结论 | 第57-58页 |
5.3 城乡消费差距与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 | 第58-67页 |
5.3.1 全国消费差距与经济增长模型 | 第59-60页 |
5.3.2 分省市消费差距与经济增长模型 | 第60-63页 |
5.3.3 城乡收入差距与城乡消费差距的转折点比较 | 第63-67页 |
第六章 我国城乡消费差距缩减的战略、思路和政策建议 | 第67-78页 |
6.1 城乡差距缩小的国际经验 | 第67-71页 |
6.1.1 发达经济体的“以工补农”进程 | 第67-68页 |
6.1.2 城乡治理的阶段政策及国际经验 | 第68-70页 |
6.1.3 我国处于“以工补农”大规模推进时期 | 第70-71页 |
6.2 我国城乡消费差距缩减的长期战略与思路设计 | 第71-73页 |
6.3 有关我国城乡消费差距缩减的政策建议 | 第73-78页 |
6.3.1 以提高农民收入为基点,启动我国整体消费 | 第74-75页 |
6.3.2 以平衡公共产品投入为关键,保证城乡统筹发展 | 第75-76页 |
6.3.3 以区域发展为目标,针对制定缩减政策 | 第76-78页 |
注释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4页 |
附录 | 第84-86页 |
后记 | 第8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