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学术沙龙的模式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附表索引 | 第10-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8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3-22页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3-16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6-22页 |
1.2.2.1 关于学术沙龙的研究 | 第16-19页 |
1.2.2.2 关于研究生学术沙龙的研究 | 第19-22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2-2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4 概念界定 | 第23-28页 |
1.4.1 沙龙 | 第23-24页 |
1.4.2 研究生学术沙龙 | 第24-26页 |
1.4.3 模式 | 第26-28页 |
第2章 研究生学术沙龙模式的发展及模式分类 | 第28-39页 |
2.1 研究生学术沙龙模式的发展 | 第28-33页 |
2.1.1 研究生学术沙龙模式的形成 | 第28-32页 |
2.1.2 研究生学术沙龙模式的多元化发展 | 第32-33页 |
2.2 模式分类 | 第33-39页 |
2.2.1 理论依据 | 第34-37页 |
2.2.2 现实依据 | 第37-39页 |
第3章 导师指导型模式 | 第39-54页 |
3.1 内涵及发展 | 第39-42页 |
3.2 构成要素 | 第42-45页 |
3.2.1 研究生导师 | 第42-44页 |
3.2.2 研究生个体 | 第44页 |
3.2.3 沙龙内容 | 第44-45页 |
3.2.4 沙龙媒介 | 第45页 |
3.3 主要特征 | 第45-47页 |
3.3.1 精英化的排他性和专业性 | 第45-46页 |
3.3.2 导师的个别指导和人文关怀 | 第46-47页 |
3.3.3 研究生个体的主体性和独创性 | 第47页 |
3.3.4 内容的适应性和形式的活泼性 | 第47页 |
3.4 模式评价 | 第47-48页 |
3.5 以潘懋元先生的周末学术沙龙为例 | 第48-54页 |
3.5.1 潘懋元先生学术沙龙的形成背景 | 第48-49页 |
3.5.2 潘懋元先生学术沙龙的组织形式 | 第49-51页 |
3.5.3 潘懋元先生学术沙龙的实践特征 | 第51-52页 |
3.5.4 潘懋元先生学术沙龙的实践效果 | 第52-54页 |
第4章 院校研讨型模式 | 第54-70页 |
4.1 内涵及发展 | 第54-56页 |
4.2 构成要素 | 第56-59页 |
4.2.1 院校专家学者 | 第56-57页 |
4.2.2 研究生群体 | 第57页 |
4.2.3 沙龙内容 | 第57-58页 |
4.2.4 沙龙媒介 | 第58-59页 |
4.3 主要特征 | 第59-61页 |
4.3.1 高层次的组织性和规模性 | 第59页 |
4.3.2 院校专家学者的参与和主导 | 第59-60页 |
4.3.3 研究生群体的主体性和协作性 | 第60页 |
4.3.4 内容的确定性和形式的程序性 | 第60-61页 |
4.4 模式评价 | 第61页 |
4.5 以大学教育思想研讨会为例 | 第61-70页 |
4.5.1 形成、发展背景 | 第61-63页 |
4.5.2 组织形式 | 第63-65页 |
4.5.3 实践特征 | 第65-67页 |
4.5.4 实践效果 | 第67-70页 |
第5章 网络论坛型模式 | 第70-81页 |
5.1 内涵及发展 | 第70-71页 |
5.2 构成要素 | 第71-73页 |
5.2.1 自由科研学者 | 第71-72页 |
5.2.2 研究生成员 | 第72页 |
5.2.3 沙龙内容 | 第72-73页 |
5.2.4 沙龙媒介 | 第73页 |
5.3 主要特征 | 第73-76页 |
5.3.1 大众化的开放性和传播性 | 第74页 |
5.3.2 自由科研者的主体和引导 | 第74-75页 |
5.3.3 研究生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 | 第75页 |
5.3.4 内容的兼容性和形式的分散性 | 第75-76页 |
5.4 模式评价 | 第76页 |
5.5 以“小木虫”网络学术论坛为例 | 第76-81页 |
5.5.1 形成背景 | 第76-77页 |
5.5.2 组织形式 | 第77-78页 |
5.5.3 实践特征 | 第78-79页 |
5.5.4 实践效果 | 第79-81页 |
结论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