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一、 江泽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思想的形成依据 | 第9-17页 |
(一) 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 | 第9-14页 |
1.马恩列等经典作家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 | 第9-11页 |
2.中国共产党第一、二代领导集体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思想 | 第11-14页 |
(二) 实践依据: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凸现 | 第14-17页 |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导致农民增收困难 | 第14-16页 |
2.农村劳动力绝对数量不断上升,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 第16-17页 |
二、 江泽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17-23页 |
(一)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战略意义 | 第17-19页 |
1.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是解决农民就业和增收问题的重要路径 | 第17-18页 |
2.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保障 | 第18页 |
3.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 | 第18-19页 |
4.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是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要条件 | 第19页 |
(二)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对策 | 第19-23页 |
1.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向农业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 | 第19-20页 |
2.把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 | 第20-21页 |
3.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术教育与职业培训 | 第21页 |
4. 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管理与服务 | 第21-22页 |
5.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 | 第22-23页 |
三、 江泽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思想的重要贡献 | 第23-30页 |
(一) 理论贡献 | 第23-26页 |
1.是对马列主义农村劳动力转移思想的丰富与发展 | 第23-25页 |
2.是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25页 |
3.为新一届领导集体进一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提供了有力借鉴 | 第25-26页 |
(二) 实践贡献 | 第26-30页 |
1.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营造了比较宽松的政策环境 | 第27-28页 |
2.加快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和农村城镇化进程 | 第28-29页 |
3. 大大提升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 第29-30页 |
四、 江泽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思想的现实启示 | 第30-36页 |
(一)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首要前提:坚持以农民为本,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三农”政策 | 第30-31页 |
(二)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键之举: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 第31-32页 |
(三)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强大动力:充分保护农民自主权,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 第32-33页 |
(四)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保障: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环境 | 第33-36页 |
结语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0-41页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