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汽车座椅的结构与性能 | 第12-15页 |
1.2.1 汽车座椅的结构 | 第12-14页 |
1.2.2 汽车座椅舒适性 | 第14页 |
1.2.3 汽车座椅安全性 | 第14-15页 |
1.3 汽车座椅安全性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3.1 汽车座椅对被动安全性的影响 | 第15-18页 |
1.3.2 汽车座椅主动调节系统 | 第18-19页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第2章 副驾驶员约束系统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第20-32页 |
2.1 乘员约束系统仿真分析方法 | 第20-22页 |
2.1.1 多刚体法 | 第21页 |
2.1.2 有限元法 | 第21-22页 |
2.2 副驾驶员约束系统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2-27页 |
2.2.1 车身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2-23页 |
2.2.2 安全气囊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3-24页 |
2.2.3 座椅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4-25页 |
2.2.4 安全带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5-26页 |
2.2.5 假人有限元模型 | 第26页 |
2.2.6 副驾驶员约束系统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6-27页 |
2.3 副驾驶员约束系统有限元模型的验证 | 第27-31页 |
2.3.1 碰撞动画对比 | 第27-29页 |
2.3.2 假人动力学响应对比 | 第29-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副驾驶员座椅靠背角度对乘员保护影响分析 | 第32-41页 |
3.1 座椅靠背角度调节方法 | 第32-34页 |
3.2 靠背角度对乘员保护影响分析 | 第34-40页 |
3.2.1 头部损伤分析 | 第35-37页 |
3.2.2 颈部损伤分析 | 第37-39页 |
3.2.3 约束系统效率分析 | 第39-4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靠背主动调节系统设计 | 第41-52页 |
4.1 靠背主动调节系统方案设计 | 第41-44页 |
4.1.1 直流电机控制设计 | 第41-42页 |
4.1.2 位置检测设计 | 第42-43页 |
4.1.3 控制系统方案的确定 | 第43-44页 |
4.2 控制系统硬件电路研究 | 第44-48页 |
4.2.1 控制芯片 | 第44-45页 |
4.2.2 直流电机控制模块 | 第45-47页 |
4.2.3 位置检测模块 | 第47页 |
4.2.4 记忆存储模块 | 第47-48页 |
4.3 系统 PCB 板设计 | 第48-51页 |
4.3.1 Altium Designer 6.9 软件 | 第48-49页 |
4.3.2 PCB 设计的基本原则 | 第49-50页 |
4.3.3 PCB 设计 | 第50-5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5章 控制系统软件程序研究 | 第52-64页 |
5.1 系统的软件开发环境 | 第52页 |
5.2 系统软件设计 | 第52-63页 |
5.2.1 系统主程序 | 第52-53页 |
5.2.2 电机控制模块设计 | 第53-59页 |
5.2.3 位置检测模块设计 | 第59-60页 |
5.2.4 记忆存储模块设计 | 第60-6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6章 控制系统检测 | 第64-68页 |
6.1 系统构造以及性能要求 | 第64页 |
6.2 控制系统功能检测 | 第64-67页 |
6.2.1 座椅靠背手动调节 | 第64-65页 |
6.2.2 座椅靠背角度记忆存储 | 第65页 |
6.2.3 座椅靠背自动调整到安全角度 | 第65-66页 |
6.2.4 座椅靠背自动恢复到舒适角度 | 第66-67页 |
6.2.5 座椅靠背复位功能 | 第67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附录 A 控制系统 C 语言程序 | 第74-78页 |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