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潜水含水层海水入侵的试验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1 绪论 | 第9-17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 1.2.1 海水入侵模型 | 第10-12页 |
| 1.2.2 海水升锥 | 第12-14页 |
| 1.2.3 潮汐波动对海水入侵的影响 | 第14-15页 |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1.3.2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 2 试验材料组成和基本性质测定 | 第17-21页 |
| 2.1 砂样 | 第17-18页 |
| 2.1.1 渗透系数的测定 | 第17-18页 |
| 2.2 水样 | 第18-21页 |
| 2.2.1 淡水样及预处理方法 | 第18页 |
| 2.2.2 海水样 | 第18-21页 |
| 3 海水入侵过程图像拍摄和数据提取 | 第21-26页 |
| 3.1 海水入侵过程图像的拍摄 | 第21页 |
| 3.2 从图像中提取数据 | 第21-26页 |
| 4 海平面变化条件下海水入侵的分布特征 | 第26-37页 |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26-29页 |
| 4.1.1 试验装置 | 第26-27页 |
| 4.1.2 试验材料 | 第27-28页 |
| 4.1.3 试验方法 | 第28-29页 |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29-37页 |
| 4.2.1 海水入侵过程的图像 | 第30-32页 |
| 4.2.2 海水楔动态和平衡特征分析 | 第32-37页 |
| 5 陆源补给对海水入侵的影响研究 | 第37-46页 |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 5.1.1 试验装置与试验材料 | 第37页 |
| 5.1.2 试验方法 | 第37-38页 |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6页 |
| 5.2.1 海水入侵过程的图像 | 第38-41页 |
| 5.2.2 海水楔动态和平衡特征分析 | 第41-46页 |
| 6 抽水对海水入侵的影响 | 第46-57页 |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46-48页 |
| 6.1.1 试验装置 | 第46-47页 |
| 6.1.2 试验材料 | 第47页 |
| 6.1.3 试验方法 | 第47-48页 |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48-57页 |
| 6.2.1 抽水过程海水楔的图像 | 第48-49页 |
| 6.2.2 抽水试验海水楔动态和平衡特征分析 | 第49-55页 |
| 6.2.3 停止抽水后海水楔的图像 | 第55页 |
| 6.2.4 停止抽水后海水楔动态和平衡特征分析 | 第55-57页 |
| 7 潮汐对潜水含水层海水入侵的影响研究 | 第57-63页 |
| 7.1 材料与方法 | 第57-59页 |
| 7.1.1 试验装置 | 第57-58页 |
| 7.1.2 试验材料 | 第58页 |
| 7.1.3 试验方法 | 第58-59页 |
| 7.2 结果与分析 | 第59-63页 |
| 7.2.1 潮汐模拟装置实际模拟效果分析 | 第59-60页 |
| 7.2.2 潮汐作用下海水楔图像 | 第60页 |
| 7.2.3 海水楔动态和平衡特征分析 | 第60-63页 |
| 8 结论与建议 | 第63-66页 |
| 8.1 结论 | 第63-64页 |
| 8.2 创新性 | 第64页 |
| 8.3 建议 | 第64-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