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8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3页 |
1.2 高氟水的概况 | 第13-15页 |
1.2.1 氟的性质 | 第13页 |
1.2.2 氟的来源 | 第13-14页 |
1.2.3 氟的危害 | 第14-15页 |
1.3 含氟水的处理方法及比较 | 第15-22页 |
1.3.1 化学沉淀法 | 第15-16页 |
1.3.2 混凝沉淀法 | 第16页 |
1.3.3 电渗析法 | 第16-17页 |
1.3.4 离子交换法 | 第17页 |
1.3.5 电凝聚法 | 第17-18页 |
1.3.6 吸附法 | 第18-22页 |
1.4 吸附剂的制备方法 | 第22-24页 |
1.4.1 溶胶凝胶法 | 第22-23页 |
1.4.2 沉淀法 | 第23页 |
1.4.3 微波法 | 第23页 |
1.4.4 高温固相法 | 第23-24页 |
1.4.5 水热法 | 第24页 |
1.5 吸附理论 | 第24-26页 |
1.5.1 吸附机理及其分类 | 第24-25页 |
1.5.2 影响吸附的因素 | 第25-26页 |
1.6 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26-28页 |
1.6.1 研究意义 | 第26页 |
1.6.2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26-28页 |
第2章 实验部分 | 第28-35页 |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28-29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28-29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9页 |
2.2 表征方法 | 第29-32页 |
2.2.1 X射线衍射(XRD) | 第29-30页 |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30-31页 |
2.2.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 第31页 |
2.2.4 氮气吸附脱附法(BET) | 第31页 |
2.2.5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 | 第31-32页 |
2.3 氟离子浓度测试方法及吸附实验内容 | 第32-35页 |
2.3.1 氟离子选择性电极法对氟离子浓度的测定 | 第32页 |
2.3.2 吸附实验内容 | 第32-35页 |
第3章 吸附材料制备与表征 | 第35-42页 |
3.1 吸附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35页 |
3.2 吸附材料制备条件的优化 | 第35-38页 |
3.2.1 钙/铝/镧/尿素的配比对制备吸附剂的影响 | 第35-36页 |
3.2.2 焙烧温度对制备吸附剂的影响 | 第36-38页 |
3.3 表征结果分析 | 第38-41页 |
3.3.1 X射线衍射(XRD)结果 | 第38-39页 |
3.3.2 电子扫描电镜(SEM)分析 | 第39-40页 |
3.3.3 氮气吸附脱附分析 | 第40-41页 |
3.4 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吸附性能研究 | 第42-57页 |
4.1 吸附条件对吸附剂CAL-3-300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42-52页 |
4.1.1 吸附剂投加量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42-43页 |
4.1.2 接触时间对吸附性能的影响及吸附动力学研究 | 第43-44页 |
4.1.3 吸附动力学研究 | 第44-46页 |
4.1.4 吸附等温线研究 | 第46-49页 |
4.1.5 pH值对吸附剂除氟性能的影响 | 第49-50页 |
4.1.6 共存阴离子对吸附剂除氟性能的影响 | 第50-52页 |
4.2 吸附剂再生及自然沉降 | 第52-53页 |
4.3 吸附机理分析 | 第53-56页 |
4.4 小结 | 第56-57页 |
第5章 结论及展望 | 第57-59页 |
5.1 结论 | 第57-58页 |
5.2 展望 | 第58-59页 |
致谢(一) | 第59-60页 |
致谢(二)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获科研成果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