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教师与学生论文

大学生志愿者动员机制研究

目录第4-6页
CONTENTS第6-8页
中文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第一章 导论第12-19页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第12-13页
    第二节 基本概念界定第13-15页
        一、大学生志愿者第13页
        二、动员机制第13-14页
        三、大学生志愿者的动员机制第14-15页
    第三节 研究综述第15-17页
        一、关于社会动员机制的研究第15-16页
        二、关于大学生志愿者动员机制的研究第16-17页
    第四节 研究的分析框架及创新之处第17-18页
        一、研究的分析框架第17页
        二、本文的创新之处第17-18页
    第五节 调查方法第18-19页
        一、调查范围第18页
        二、调查方法第18-19页
第二章 大学生志愿者动员机制构建的理论视角第19-21页
    一、认知维度第19-20页
    二、结构维度第20-21页
第三章 大学生志愿者动员机制的动力来源和构成要素第21-35页
    第一节 大学生志愿者动员机制的动力来源第21-25页
        一、内部动因第22-23页
        二、外部动因第23-25页
    第二节 大学生志愿者动员机制的构成要素第25-35页
        一、动员主体第25-26页
        二、动员客体第26-27页
        三、动员方式第27-30页
        四、动员环境第30-35页
第四章 大学生志愿者动员机制及其模式分析第35-42页
    第一节 动员主体视角下的大学生志愿者动员机制第35-40页
        一、高校共青团的动员机制第35-37页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类社团的动员机制第37-39页
        三、民间志愿者组织的动员机制第39-40页
    第二节 大学生志愿者动员机制的模式分析第40-42页
        一、大学生志愿者动员机制的静态模式分析第40-41页
        二、大学生志愿者动员机制的动态模式分析第41-42页
第五章 大学生志愿服务动员机制存在的问题第42-48页
    一、动员主体层面第42-43页
    二、动员客体层面第43-44页
    三、动员方式层面第44-46页
    四、动员环境层面第46-48页
第六章 结论第48-50页
附录第50-53页
参考文献第53-56页
谢辞第56-57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中国死刑存废的当代选择
下一篇:社会转型期中国共产党执政风险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