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宪政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一、孙中山宪政思想概述 | 第12-17页 |
(一) 孙中山宪政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12-13页 |
(二) 孙中山宪政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 | 第13-15页 |
(三) 孙中山宪政思想的发展及完善 | 第15-17页 |
二、孙中山宪政思想的基本内容 | 第17-22页 |
(一) “权”与政权 | 第18-20页 |
(二) “能”与治权 | 第20-22页 |
三、孙中山宪政思想的实施 | 第22-28页 |
(一) 孙中山关于建国的程序论 | 第22-23页 |
(二) 孙中山宪政思想的具体实践 | 第23-28页 |
1、多方势力碾压下的军政 | 第23-24页 |
2、个人独裁和专政下的训政 | 第24-27页 |
3、未完成的宪政 | 第27-28页 |
四、孙中山宪政思想的评价 | 第28-32页 |
(一) 孙中山宪政思想的进步性 | 第28-29页 |
1、立足国情,顺应世界潮流 | 第28页 |
2、真正实践“主权在民” | 第28-29页 |
3、“权”对“能”的有限制约 | 第29页 |
(二) 孙中山宪政思想的局限性 | 第29-32页 |
1、政权与治权不对等 | 第29-30页 |
2、党权凌驾于政权之上 | 第30-31页 |
3、五权之间欠缺制约机制 | 第31-32页 |
五、孙中山宪政思想的当代价值 | 第32-34页 |
(一) 政权:我国民主制度的启蒙和镜鉴 | 第32-33页 |
(二) 治权:选官制度之良与权力配置之殇 | 第33-34页 |
1、为当代中国公务员制度提供参照 | 第33页 |
2、为当代中国公权力的配置提供教训 | 第33-34页 |
结语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致谢 | 第37-38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