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8-12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第10-11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11-12页 |
2 研究现状与文献述评 | 第12-18页 |
2.1 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的相关研究 | 第12-14页 |
2.2 产业基金的相关研究 | 第14-16页 |
2.3 商业银行对接产业基金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2.4 文献述评 | 第17-18页 |
3 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对接产业基金的背景与现状 | 第18-28页 |
3.1 商业银行对接产业基金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 第18-20页 |
3.1.1 商业银行对接产业基金的必要性 | 第18-19页 |
3.1.2 商业银行对接产业基金的可行性 | 第19-20页 |
3.2 商业银行对接产业基金的规模现状 | 第20-22页 |
3.2.1 四大行试水下多行布局 | 第20-21页 |
3.2.2 对接涉及金额规模巨大 | 第21-22页 |
3.3 商业银行对接产业基金的业务特点 | 第22-25页 |
3.3.1 商业银行参与产业基金的多个环节 | 第22-23页 |
3.3.2 产业基金主导政府参与模式 | 第23-24页 |
3.3.3 市场选择上有明显地域偏好 | 第24-25页 |
3.4 对接监管政策沿革 | 第25-28页 |
4 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对接产业基金的现存问题及原因 | 第28-35页 |
4.1 商业对接产业基金存在的问题 | 第28-32页 |
4.1.1 配套制度不健全 | 第28页 |
4.1.2 监督管理体系缺位 | 第28-29页 |
4.1.3 产品设计层次单一 | 第29-30页 |
4.1.4 项目准入门槛较高 | 第30-31页 |
4.1.5 市场营销手段僵化 | 第31页 |
4.1.6 对接运作风险较大 | 第31-32页 |
4.2 商业银行对接产业基金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 第32-35页 |
4.2.1 新兴形态下政府监管准备不足 | 第32-33页 |
4.2.2 政府愿景与投资人关注角度不同 | 第33-34页 |
4.2.3 银行初步试水下布局谨慎 | 第34页 |
4.2.4 银行缺乏对应业务的专业人才 | 第34-35页 |
5 交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对接产业基金案例研究 | 第35-46页 |
5.1 交通银行及郑州航空港城市发展基金简介 | 第35-36页 |
5.1.1 交通银行简介 | 第35页 |
5.1.2 郑州航空港城市发展基金简介 | 第35-36页 |
5.2 对接业务概况 | 第36-39页 |
5.2.1 基金参与者 | 第36-37页 |
5.2.2 基金拟投资方向 | 第37-39页 |
5.2.3 投后管理及信息披露 | 第39页 |
5.3 交通银行对接产业基金的主要措施 | 第39-46页 |
5.3.1 以组织机制规范对接操作 | 第39-40页 |
5.3.2 借力政府力量减少运作压力 | 第40-41页 |
5.3.3 以产品设计减少对接漏洞 | 第41-42页 |
5.3.4 多方共同制定投资决策 | 第42-43页 |
5.3.5 尝试新型营销手段 | 第43页 |
5.3.6 以多种手段应对运作风险 | 第43-46页 |
6 完善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对接产业基金的对策建议 | 第46-54页 |
6.1 完善操作规章制度 | 第46-48页 |
6.1.1 商业银行层面的制度完善 | 第46-47页 |
6.1.2 对接程序的制度完善 | 第47-48页 |
6.2 建构监督管理体系 | 第48-49页 |
6.3 丰富产业基金产品设计层次 | 第49-50页 |
6.3.1 交易结构设计方面 | 第49-50页 |
6.3.2 项目决策方面 | 第50页 |
6.3.3 项目续存期管理方面 | 第50页 |
6.4 合理降低项目准入门槛 | 第50-51页 |
6.5 创新市场营销手段 | 第51-52页 |
6.6 加强风险防范能力 | 第52-54页 |
6.6.1 建构风险防范机制 | 第52页 |
6.6.2 创新风险管控工具 | 第52-53页 |
6.6.3 强化对接运作透明度 | 第53-54页 |
7 结束语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