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0-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1 国外旧城区改造及文化景观保护的发展历程 | 第12-14页 |
1.3.2 我国对旧城区文化景观的保护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5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 第15-18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1.6 小结 | 第18-19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依据 | 第19-29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9-20页 |
2.1.1 旧城区 | 第19页 |
2.1.2 旧城区改造 | 第19页 |
2.1.3 文化景观 | 第19-20页 |
2.2 理论依据 | 第20-21页 |
2.2.1 类型学 | 第20-21页 |
2.2.2 城市形态学 | 第21页 |
2.3 旧城区本土文化景观的特性 | 第21-22页 |
2.3.1 文化性 | 第21-22页 |
2.3.2 延续性 | 第22页 |
2.3.3 完整性 | 第22页 |
2.3.4 可吸收性 | 第22页 |
2.4 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 | 第22-24页 |
2.4.1 无形(非物质)要素 | 第22-23页 |
2.4.2 有形(物质)要素 | 第23-24页 |
2.5 文化景观的空间构成 | 第24-25页 |
2.5.1 城市格局 | 第24页 |
2.5.2 传统街巷 | 第24页 |
2.5.3 空间节点 | 第24-25页 |
2.6 旧城区文化景观的发展、衰弱及发展动力 | 第25-26页 |
2.6.1 旧城区文化景观的发展 | 第25-26页 |
2.6.2 旧城区文化景观的衰落 | 第26页 |
2.7 我国城市旧城区文化景观保护、传承面临的问题 | 第26-27页 |
2.7.1 缺乏科学的保护规划 | 第26-27页 |
2.7.2 建设性的破坏 | 第27页 |
2.8 小结 | 第27-29页 |
第3章 本土文化景观的传承探究 | 第29-41页 |
3.1 有形(物质)文化景观的传承 | 第29-37页 |
3.1.1 城市肌理的传承 | 第29-31页 |
3.1.2 城市轴线的传承 | 第31-32页 |
3.1.3 城市天际线的传承 | 第32-34页 |
3.1.4 街巷空间的保护 | 第34-35页 |
3.1.5 历史建筑及历史特色要素的传承 | 第35页 |
3.1.6 传统私家园林的传承 | 第35-37页 |
3.3 无形(非物质)文化景观的传承 | 第37-39页 |
3.3.1 风水学说的批判性继承 | 第37-38页 |
3.3.2 传统哲学观的扬弃 | 第38页 |
3.3.3 传统审美方式的延续 | 第38页 |
3.3.4 传统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继承 | 第38-39页 |
3.4 小结 | 第39-41页 |
第4章 旧城区本土文化景观保护规划设计的原则与方法研究 | 第41-51页 |
4.1 规划设计的原则 | 第41-42页 |
4.1.1 整体性原则 | 第41页 |
4.1.2 原真性原则 | 第41页 |
4.1.3 延续性原则 | 第41-42页 |
4.1.4 循序渐进原则 | 第42页 |
4.1.5 公众参与原则 | 第42页 |
4.2 旧城区空间形态的保护规划设计方法 | 第42-48页 |
4.2.1 延续旧城空间形态 | 第42-43页 |
4.2.2 继承传统建筑空间 | 第43页 |
4.2.3 空间有机更新 | 第43页 |
4.2.4 空间功能置换 | 第43-44页 |
4.2.5 旧城区空间要素的保护规划设计方法 | 第44-48页 |
4.3 旧城区建筑的保护与更新的模式 | 第48-50页 |
4.3.1 保存 | 第48页 |
4.3.2 保护 | 第48-49页 |
4.3.3 整饬 | 第49页 |
4.3.4 更新 | 第49页 |
4.3.5 异地搬迁 | 第49-50页 |
4.4 小结 | 第50-51页 |
第5章 从北梁新区景观规划编制看本土文化景观保护与传承 | 第51-59页 |
5.1 北梁城区的发展概况 | 第51-54页 |
5.1.1 北梁城区基本概况 | 第51页 |
5.1.2 北梁城区独特的城市风貌 | 第51-54页 |
5.2 北梁新城文化景观的保护传承实践 | 第54-58页 |
5.2.1 文化景观保护传承的框架 | 第54页 |
5.2.2 文化景观的空间规划 | 第54-58页 |
5.3 小结 | 第58-59页 |
第6章 结语 | 第59-63页 |
6.1 研究创新点 | 第59-60页 |
6.2 建议 | 第60-61页 |
6.3 研究不足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