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学校管理论文

低碳校园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方法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9-19页
    1.1 研究背景第9-11页
        1.1.1“低碳”概念的提出第9-10页
        1.1.2 低碳校园是未来校园发展的趋势第10页
        1.1.3 低碳校园研究的必要性第10-11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1-12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6页
        1.3.1 东京大学构建低碳校园的主要思路和模式第13页
        1.3.2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低碳校园建设经验第13-14页
        1.3.3 清华大学校园低碳建设做法第14-15页
        1.3.4 北京大学能源利用现状以及减少碳排放的举措第15-16页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6-19页
        1.4.1 研究内容第16-17页
        1.4.2 技术路线第17-19页
第2章 低碳校园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案例应用第19-29页
    2.1 低碳校园的概念与内涵第19-21页
        2.1.1 低碳校园概念与内涵的发展第19页
        2.1.2 低碳校园与其他概念的对比第19-21页
        2.1.3 低碳校园概念与内涵的提出第21页
    2.2 低碳校园指标体系的构建第21-24页
        2.2.1 构建低碳校园指标体系的意义第21页
        2.2.2 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第21-22页
        2.2.3 低碳校园指标体系的建立第22-24页
    2.3 低碳校园的应用案例第24-29页
        2.3.1 LED半导体照明系统第24-25页
        2.3.2 地热深井及梯级利用系统第25页
        2.3.3 太阳能利用系统第25页
        2.3.4 燃气锅炉调峰系统第25页
        2.3.5 雨水资源化利用技术第25-26页
        2.3.6 校园再生水回用技术第26-27页
        2.3.7 校园直饮水供给技术第27-28页
        2.3.8 提前规划统一采购第28页
        2.3.9 物尽其用减少垃圾第28页
        2.3.10 合理管理车辆需求第28-29页
第3章 低碳校园评价方法的理论基础第29-41页
    3.1 生态足迹理论第29-31页
        3.1.1 生态生产性面积第30页
        3.1.2 均衡因子第30页
        3.1.3 生态足迹第30-31页
    3.2 全生命周期评价第31-32页
        3.2.1 全生命周期循环因子第31-32页
        3.2.2 全生命周期维护因子第32页
    3.3 雷达图综合评价法第32-35页
        3.3.1 方法介绍第32-34页
        3.3.2 雷达图综合评价步骤第34-35页
    3.4 全生命周期评价与生态足迹理论相结合第35-41页
        3.4.1 全生命周期生态足迹第36页
        3.4.2 产量因子第36-38页
        3.4.3 全生命周期生态承载力第38-39页
        3.4.4 生态赤字/生态盈余第39页
        3.4.5 全生命周期生态足迹指数第39-41页
第4章 天津某大学低碳校园建设评价的数据计算第41-57页
    4.1 全生命周期生态足迹及其相关指标数据计算第41-46页
    4.2 全生命周期生态足迹及其相关指标数据分析第46-48页
    4.3 低碳校园雷达图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第48-53页
        4.3.1 基于雷达图理论综合评价的基本流程第48页
        4.3.2 雷达图的绘制第48-50页
        4.3.3 雷达图综合评价分析第50-53页
    4.4 天津某大学全生命周期生态足迹与其他代表性高校的比较第53-57页
第5章 低碳校园建设对策建议第57-61页
    5.1 制度层面:构建科学有效的低碳制度体系第57-58页
        5.1.1 健全低碳制度第57页
        5.1.2 开展低碳教育第57页
        5.1.3 开展低碳研究第57页
        5.1.4 强化低碳管理第57-58页
        5.1.5 弘扬低碳文化第58页
        5.1.6 倡导低碳生活第58页
        5.1.7 培养低碳人才第58页
    5.2 技术层面:落实低碳技术的推广应用举措第58-61页
        5.2.1 提高低碳技术的系统性第58-59页
        5.2.2 多角度辨识低碳技术第59页
        5.2.3 优选低碳技术发展的切入点第59-61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61-63页
    6.1 主要结论第61-62页
    6.2 工作展望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7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67-69页
致谢第69-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机械搅拌诱导结晶沉淀法去除水中铜离子的研究
下一篇:天津城市河道藻毒素浓度变化特征及其对黄菖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