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论文--脑血管疾病论文--急性脑血管疾病(中风)论文

脑卒中后肌痉挛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调查研究

中文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缩略词表第10-11页
前言第11-13页
研究对象与方法第13-18页
    1. 研究对象第13页
        1.1 病例来源第13页
        1.2 诊断标准第13页
        1.3 纳入标准第13页
        1.4 排除标准第13页
        1.5 剔除标准第13页
    2. 研究方法第13-16页
        2.1 样本量的估算方法第14页
        2.2 调查表的设计和内容第14页
        2.3 调查者培训第14页
        2.4 调查方案实施第14-16页
        2.5 伦理学问题第16页
    3.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第16页
    4. 质量控制第16-17页
        4.1 调查前的质量控制第17页
        4.2 调查时的质量控制第17页
        4.3 调查后的质量控制第17页
    5. 技术路线图第17-18页
结果第18-28页
    1. 研究对象纳入的基本情况第18-19页
    2. 卒中后痉挛的发生率第19-22页
        2.1 不同性别的卒中后痉挛的发生率第19-20页
        2.2 不同年龄层次的卒中后痉挛的发生率第20-21页
        2.3 不同卒中类型的痉挛的发生率第21-22页
        2.4 不同卒中病程的痉挛的发生率第22页
    3. 卒中后痉挛的单因素分析第22-26页
        3.1 一般人口学因素第22-23页
        3.2 临床因素第23-25页
        3.3 影像学因素第25页
        3.4 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活动指数资料特点第25-26页
    4. 卒中后痉挛的多因素分析第26-28页
        4.1 自变量及哑变量的赋值设置第26页
        4.2 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回归分析第26-28页
讨论第28-34页
    1. 卒中后痉挛的发生率第28-29页
        1.1 卒中后不同痉挛程度的发生率第28页
        1.2 不同性别和年龄层次的卒中后痉挛的发生率第28-29页
        1.3 不同卒中类型和卒中病程的痉挛的发生率第29页
    2. 卒中后痉挛的危险因素第29-31页
        2.1 性别因素和年龄因素第30页
        2.2 卒中病程因素和卒中相关性疼痛因素第30-31页
        2.3 偏身感觉因素和NIHSS评分第31页
    3. 卒中后痉挛的预防措施第31-33页
        3.1 健康教育第31-32页
        3.2 去除诱因第32页
        3.3 抗痉挛姿势的应用第32页
        3.4 抗痉挛康复治疗第32-33页
    4.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第33-34页
        4.1 局限性第33页
        4.2 展望第33-34页
结论第34-35页
参考文献第35-38页
附录第38-45页
致谢第45-46页
文献综述第46-53页
    参考文献第51-53页
作者简历第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乙肝表面抗原胶体金快速检测试剂条的开发及性能验证研究
下一篇:无锡地区2012-2014年烧伤患者感染细菌的主要种类和耐药趋势及环境细菌同源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