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4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6-21页 |
1.2.1 影响地表沉降的主要因素 | 第16-17页 |
1.2.2 预测地表沉降的主要方法 | 第17-20页 |
1.2.3 盾构穿越不同地层对地表沉降的影响 | 第20-21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1-24页 |
第二章 盾构施工对土体扰动的机理分析 | 第24-31页 |
2.1 盾构法的简介 | 第24-25页 |
2.2 盾构扰动土体的机理分析 | 第25-28页 |
2.2.1 地层损失 | 第25-26页 |
2.2.2 开挖扰动土体的重新固结 | 第26-27页 |
2.2.3 扰动机理与扰动分区 | 第27-28页 |
2.3 地层移动的时空效应理论 | 第28-29页 |
2.3.1 地层移动的时间效应 | 第28-29页 |
2.3.2 地层移动的空间效应 | 第29页 |
2.4 盾构施工导致的地表沉降 | 第29-30页 |
2.4.1 地表沉降的影响因素 | 第29-30页 |
2.4.2 地表沉降的控制措施 | 第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合肥地区变异地层隧道工程概况和监测分析 | 第31-58页 |
3.1 工程概况 | 第31-32页 |
3.2 合肥轨道交通二号线盾构区间穿越的地层分析 | 第32-34页 |
3.2.1 二号线沿线穿越土层的分析分类和依据 | 第32页 |
3.2.2 不同区段分类的岩土层特征 | 第32-34页 |
3.3 施工监测概况 | 第34-39页 |
3.3.1 施工监测的目的 | 第34-35页 |
3.3.2 监测方案编制依据 | 第35-36页 |
3.3.3 监测内容和控制标准 | 第36页 |
3.3.4 监测方法和原理 | 第36-39页 |
3.4 监测结果分析 | 第39-50页 |
3.4.1 地表沉降监测结果分析 | 第39-47页 |
3.4.2 隧道收敛监测结果分析 | 第47-50页 |
3.5 变异地层不同区段注浆参数的对比分析 | 第50-52页 |
3.6 变异地层不同区段掘进参数的对比分析 | 第52-54页 |
3.7 变异地层不同区段浆液配比的对比分析 | 第54-56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四章 盾构掘进过程数值模拟分析 | 第58-73页 |
4.1 MIDAS/GTS简介 | 第58-60页 |
4.1.1 MIDAS/GTS程序简介 | 第58页 |
4.1.2 MIDAS/GTS本构模型 | 第58-60页 |
4.1.3 MIDAS/GTS盾构隧道施工阶段数值模拟方法 | 第60页 |
4.2 代表区段的盾构掘进的数值模拟 | 第60-65页 |
4.2.1 代表区段的模型建立 | 第60-62页 |
4.2.2 模型建立的边界条件 | 第62-63页 |
4.2.3 不同模拟区段的工程地质 | 第63-65页 |
4.3 模拟的定义施工阶段 | 第65-66页 |
4.4 模拟结果分析 | 第66-72页 |
4.4.1 地表沉降 | 第66-67页 |
4.4.2 地表沉降实测值与模拟值变化历时图的对比 | 第67-70页 |
4.4.3 不同区段横向沉降曲线的对比 | 第70-7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5.1 结论 | 第73页 |
5.2 展望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