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种植密度下玉米穗部及籽粒性状的QTL定位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19页 |
1.1 玉米产量构成及相关性状的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1.1 玉米产量构成因素 | 第12页 |
1.1.2 玉米产量相关性状遗传机制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2 种植密度与产量的关系 | 第14页 |
1.3 分子标记及其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 第14-16页 |
1.3.1 分子标记的种类及特点 | 第14-16页 |
1.3.2 分子标记在QTL定位中的应用 | 第16页 |
1.4 常用QTL定位群体和方法 | 第16-17页 |
1.4.1 QTL定位方法 | 第16-17页 |
1.4.2 QTL定位群体 | 第17页 |
1.5 种植密度对QTL定位的影响及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6 本试验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8-19页 |
第二章 不同种植密度下玉米穗部性状的QTL定位 | 第19-35页 |
2.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19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19页 |
2.1.2 田间试验方法 | 第19页 |
2.2 遗传连锁图谱构建 | 第19-20页 |
2.3 数据分析方法 | 第20页 |
2.3.1 试验统计分析方法 | 第20页 |
2.3.2 QTL定位方法 | 第20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20-29页 |
2.4.1 穗部性状表型分析 | 第20-22页 |
2.4.2 穗部性状方差分析 | 第22-23页 |
2.4.3 穗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第23-24页 |
2.4.4 穗部性状QTL分析 | 第24-29页 |
2.5 讨论 | 第29-35页 |
2.5.1 玉米穗部性状的遗传基础 | 第29-30页 |
2.5.2 不同密度间QTL定位分析 | 第30-31页 |
2.5.3 不同环境间QTL定位分析 | 第31页 |
2.5.4 上位性互作分析 | 第31-35页 |
第三章 不同种植密度下玉米籽粒性状的QTL定位 | 第35-47页 |
3.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35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35页 |
3.1.2 田间试验 | 第35页 |
3.2 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及数据分析方法 | 第35页 |
3.3 试验结果 | 第35-42页 |
3.3.1 籽粒性状表型分析 | 第35-37页 |
3.3.2 籽粒性状方差分析 | 第37-38页 |
3.3.3 籽粒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第38页 |
3.3.4 RIL群体的QTL定位分析 | 第38-42页 |
3.4 讨论 | 第42-47页 |
3.4.1 玉米籽粒性状的遗传基础 | 第42-43页 |
3.4.2 不同密度间QTL定位分析 | 第43页 |
3.4.3 不同环境间QTL定位分析 | 第43-44页 |
3.4.4 上位性互作分析 | 第44-47页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第47-48页 |
4.1 穗部及籽粒性状的表型分析 | 第47页 |
4.2 穗部性状的QTL定位分析 | 第47页 |
4.3 籽粒性状的QTL定位分析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6页 |
附录 | 第56-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作者简历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