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什邡宏达钼铜项目群体性事件处置的案例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8页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1.1.1 课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1.3 研究价值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研究述评 | 第15-16页 |
1.3 主要研究理论与方法 | 第16-17页 |
1.3.1 研究理论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四川什邡钼铜项目群体事件案例描述 | 第18-26页 |
2.1 四川什邡钼铜项目由来和立项过程 | 第18页 |
2.2 四川什邡钼铜项目群体事件的发生 | 第18-19页 |
2.3 四川什邡钼铜项目群体事件发展过程 | 第19-20页 |
2.3.1 民众对钼铜项目的忧虑 | 第19页 |
2.3.2 民众对立情感的爆发 | 第19页 |
2.3.3 暴力抗法的演变 | 第19-20页 |
2.3.4 民众舆情的演变 | 第20页 |
2.4 政府对四川什邡钼铜群体事件的处置 | 第20-22页 |
2.4.1 项目引进评估政策 | 第20-21页 |
2.4.2 群体事件应急处置 | 第21页 |
2.4.3 群体事件善后处理 | 第21-22页 |
2.5 政府对四川什邡钼铜项目群体事件的处置结果 | 第22-23页 |
2.5.1 强制镇压民众加剧矛盾冲突 | 第22页 |
2.5.2 朝令夕改降低政府公信力 | 第22-23页 |
2.5.3 善后措施不足伤害民众感情 | 第23页 |
2.6 四川什邡钼铜项目群体事件的影响和特点 | 第23-24页 |
2.6.1 四川什邡钼铜群体事件的影响 | 第23页 |
2.6.2 四川什邡钼铜群体事件的特点 | 第23-24页 |
2.7 四川什邡钼铜项目群体事件处置案例的典型性 | 第24页 |
2.8 四川什邡钼铜项目群体事件爆发的关键因素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四川什邡钼铜项目群体事件中非政府因素分析 | 第26-31页 |
3.1 宏达公司在钼铜群体事件中的过失 | 第26-27页 |
3.1.1 信息公开程度不足 | 第26-27页 |
3.1.2 利益分配不合理 | 第27页 |
3.2 民众在钼铜群体事件中的过失 | 第27-29页 |
3.2.1 民众谣传信息 | 第27-29页 |
3.2.2 民众表达情绪方式错误 | 第29页 |
3.2.3 部分民众暴力抗法 | 第29页 |
3.3 本地媒体在钼铜群体事件中的过失 | 第29-31页 |
3.3.1 报道及时性不足 | 第29-30页 |
3.3.2 报道有失准确 | 第30-31页 |
第四章 四川什邡钼铜项目群体事件中政府因素分析 | 第31-37页 |
4.1 重经济轻环境政策 | 第31页 |
4.2 群体事件预防措施缺失 | 第31-32页 |
4.3 群体事件应急措施不足 | 第32-33页 |
4.3.1 政府反应速度迟钝 | 第32页 |
4.3.2 应急机制缺失 | 第32-33页 |
4.3.3 媒体监管及谣言控制不足 | 第33页 |
4.4 群体事件善后措施不足 | 第33-35页 |
4.4.1 简单叫停项目 | 第33-34页 |
4.4.2 善后机制缺失 | 第34-35页 |
4.5 群体事件相关政策不健全 | 第35-37页 |
4.5.1 人大监督政策不健全 | 第35页 |
4.5.2 听证不全面 | 第35页 |
4.5.3 信访制度不完善 | 第35-36页 |
4.5.4 违法人员处理政策不完善 | 第36-37页 |
第五章 四川什邡钼铜项目群体事件的危机传播分析 | 第37-41页 |
5.1 政府危机传播分析 | 第37-38页 |
5.1.1 政府危机传播方式 | 第37页 |
5.1.2 政府危机传播内容 | 第37页 |
5.1.3 政府在危机传播中的问题 | 第37-38页 |
5.2 媒体危机传播分析 | 第38-39页 |
5.2.1 媒体在公共危机传播中的作用 | 第38页 |
5.2.2 媒体公共危机传播内容 | 第38页 |
5.2.3 公共危机传播各时期角色错乱 | 第38-39页 |
5.3 公众危机传播分析 | 第39-41页 |
5.3.1 公众危机传播方式 | 第39页 |
5.3.2 公众危机传播内容 | 第39-41页 |
第六章 四川什邡钼铜项目群体事件案例借鉴与启示 | 第41-50页 |
6.1 建立重大项目环境测评机制 | 第41页 |
6.2 建立政府与企业投资项目的风险评估机制 | 第41-42页 |
6.3 建立政府与媒体公众危机传播的沟通协调机制 | 第42页 |
6.3.1 构建民众表达意愿和释放情绪合理平台 | 第42页 |
6.3.2 建立信息公开和舆情导向的传输渠道 | 第42页 |
6.4 建立完善群体事件应急机制 | 第42-44页 |
6.4.1 快速反应机制 | 第42-43页 |
6.4.2 谣言控制机制 | 第43页 |
6.4.3 媒体监管机制 | 第43页 |
6.4.4 群体事件现场控制机制 | 第43-44页 |
6.5 建立完善群体事件事后处理机制 | 第44-45页 |
6.5.1 民众安抚机制 | 第44页 |
6.5.2 企业安置办法 | 第44页 |
6.5.3 严格的追责机制 | 第44-45页 |
6.6 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 第45-47页 |
6.6.1 完善人大监督政策 | 第45-46页 |
6.6.2 完善听证制度 | 第46页 |
6.6.3 完善信访制度 | 第46-47页 |
6.7 制定网络参政渠道 | 第47-48页 |
6.8 提升公民环境权益保护 | 第48-5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0-51页 |
7.1 结论 | 第50页 |
7.2 展望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