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三 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四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6-17页 |
五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7-18页 |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以相对人的救济渠道缺乏为视角 | 第18-20页 |
第二章 预防性行政诉讼制度建构的意义及理论基础 | 第20-28页 |
第一节 预防性行政诉讼制度在我国构建的意义 | 第20-23页 |
一 预防性行政诉讼制度能够通过监督行政权的行使,保障人权 | 第20页 |
二 预防性行政诉讼制度能够降低相对人诉讼成本 | 第20-21页 |
三 使我国的行政诉讼与国际标准接轨 | 第21-22页 |
四 填补我国现行行政诉讼制度的法律漏洞 | 第22-23页 |
第二节 预防性行政诉讼在我国构建的理论基础和宪法依据 | 第23-28页 |
一 预防性行政诉讼在我国构建的理论基础 | 第23-26页 |
二 我国预防性行政诉讼制度的宪法依据 | 第26-28页 |
第三章 构建预防性行政诉讼制度的阻却要素分析 | 第28-33页 |
第一节 与行政行为公定力理论的矛盾和消解 | 第28-29页 |
第二节 诉讼(不)停止执行制度对预防性行政诉讼制度构建的质疑 | 第29-30页 |
一 法院选择诉讼期间停止执行行政行为的情形对预防性行政诉讼必要性的质疑 | 第29-30页 |
二 改“诉讼不停止执行原则”为“诉讼停止执行原则”对预防性行政诉讼必要性的质疑 | 第30页 |
第三节 与行政首次判断权理论的冲突和协调 | 第30-31页 |
第四节 与成熟原则的相背和调谐 | 第31-33页 |
第四章 构建我国预防性行政诉讼制度的设想 | 第33-42页 |
第一节 预防性行政诉讼的适用条件 | 第33-34页 |
一 损害难以补救性 | 第33页 |
二 提起诉讼主体的特定性 | 第33页 |
三 执行的暂时性 | 第33-34页 |
第二节 预防性行政诉讼的原告资格 | 第34页 |
第三节 预防性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 第34-38页 |
一 行政拘留 | 第34-35页 |
二 行政强制执行 | 第35页 |
三 可能造成既成事实的行政行为 | 第35-36页 |
四 行政事实行为 | 第36页 |
五 部分抽象行政行为 | 第36-37页 |
六 迟延的行政行为 | 第37页 |
七 反信息公开行为 | 第37-38页 |
第四节 预防性行政诉讼案件的程序设计 | 第38-41页 |
一 立案 | 第38页 |
二 受理 | 第38-39页 |
三 审理 | 第39-40页 |
四 举证责任的分配 | 第40页 |
五 判决 | 第40页 |
六 判决的执行 | 第40-41页 |
第五节 预防性诉讼与事中救济、事后救济方式的衔接 | 第41-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