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选题缘由及相关概念界定 | 第8-11页 |
1.1.1 选题缘由 | 第8-9页 |
1.1.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9-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1.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及意义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教学中古代诗歌文本解读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15-23页 |
2.1 教师在古诗文本解读中存在的问题 | 第15-20页 |
2.1.1 教师不能恰当处理学生的“偏见” | 第15-17页 |
2.1.2 缺失对话,造成交流的隔阂 | 第17-20页 |
2.2 学生在古代诗歌文本解读中存在的问题 | 第20-23页 |
2.2.1 片面性的前理解偏离了古代诗歌的主题 | 第20-21页 |
2.2.2 缺乏主体,造成对古诗解读兴趣淡薄 | 第21-23页 |
第三章 视域融合理论下的古代诗歌文本解读策略 | 第23-34页 |
3.1 教师与古代诗歌的视域融合 | 第23-30页 |
3.1.1 与作者对话,促使教师与古诗视域的融合 | 第23-25页 |
3.1.2 与文本对话,促进教师与古诗情感的融合 | 第25-27页 |
3.1.3 教师之间对话,增进读者之间的视域融合 | 第27-30页 |
3.2 教师与学生的视域融合 | 第30-34页 |
3.2.1 尊重并引导学生的前理解 | 第30-32页 |
3.2.2 创设有意义的话题,促进师生间的视域融合 | 第32-34页 |
第四章 视域融合理论下的教学案例分析 | 第34-38页 |
4.1 与学生对话,尊重学生的视域 | 第34-35页 |
4.2 激发阅读兴趣,唤起学生的前理解 | 第35-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附录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