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3页 |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 第7-8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8-10页 |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8页 |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8-10页 |
| 1.3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 1.3.1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第10-11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1.4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12-13页 |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阐述 | 第13-20页 |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6页 |
| 2.1.1 养老金替代率 | 第13-15页 |
| 2.1.2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 第15页 |
| 2.1.3 社会保障基金、社会保险基金与全国社会保障基金 | 第15页 |
| 2.1.4 个人账户与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 | 第15-16页 |
| 2.2 养老保险基金的筹资模式 | 第16-18页 |
| 2.2.1 受益确定型现收现付制 | 第16-17页 |
| 2.2.2 缴费确定型完全积累制 | 第17页 |
| 2.2.3 部分积累制 | 第17-18页 |
| 2.3 养老保险精算理论 | 第18-19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 第三章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的现状分析 | 第20-30页 |
| 3.1 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演变和个人账户制度的确立 | 第20-22页 |
| 3.1.1 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 | 第20-21页 |
| 3.1.2 个人账户制度的引进 | 第21-22页 |
| 3.2 个人账户的困境及其影响因素 | 第22-29页 |
| 3.2.1 个人账户的困境 | 第22-26页 |
| 3.2.2 个人账户制度有效运行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6-29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第四章 基于替代率的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 第30-38页 |
| 4.1 替代率精算模型的构建 | 第30-32页 |
| 4.1.1 模型的基本假设 | 第30-31页 |
| 4.1.2 替代率精算模型的建立 | 第31-32页 |
| 4.2 相关参数的设定 | 第32-34页 |
| 4.2.1 缴费率和缴费年限的设定 | 第32页 |
| 4.2.2 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的设定 | 第32-33页 |
| 4.2.3 收益率的设定 | 第33页 |
| 4.2.4 计发月数的设定 | 第33-34页 |
| 4.3 各参数对替代率的影响 | 第34-37页 |
| 4.3.1 缴费率的影响 | 第34页 |
| 4.3.2 收益率的影响 | 第34-35页 |
| 4.3.3 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的影响 | 第35-36页 |
| 4.3.4 退休政策的影响 | 第36-37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第五章 增强制度有效性的参数组合研究 | 第38-47页 |
| 5.1 目标替代率的设定 | 第38页 |
| 5.2 提升替代率的可行性政策分析 | 第38-39页 |
| 5.2.1 缴费率和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的趋势 | 第38-39页 |
| 5.2.2 基金的收益率的影响 | 第39页 |
| 5.2.3 退休政策和养老金领取政策调整的影响 | 第39页 |
| 5.3 不同参数下的替代率计算 | 第39-45页 |
| 5.3.1 不同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和基金收益率情况下的替代率 | 第39-40页 |
| 5.3.2 延迟退休情况下的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与替代率的关系 | 第40-43页 |
| 5.3.3 推迟领取养老金情况下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与替代率的关系 | 第43-45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建议和展望 | 第47-52页 |
| 6.1 研究结论 | 第47页 |
| 6.2 对策与建议 | 第47-51页 |
| 6.2.1 适度延长最低缴费期限 | 第47-48页 |
| 6.2.2 延迟退休并严格控制提前退休 | 第48-49页 |
| 6.2.3 个人账户基金市场化运营并按投资收益率计息 | 第49-50页 |
| 6.2.4 个人账户基金与社会统筹基金分账管理 | 第50-51页 |
| 6.3 展望 | 第51-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