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0页 |
一、案例简介及法院判决 | 第10-13页 |
(一)案例简介 | 第10-11页 |
1. 案例一:王某与缪某房屋买卖合同纠纷一案 | 第10页 |
2. 案例二:张某与李某房屋买卖合同纠纷一案 | 第10-11页 |
(二)法院判决与理由 | 第11-13页 |
二、案例争议焦点分析 | 第13-17页 |
(一)涉案房屋是否为“凶宅” | 第13-15页 |
(二)出卖人是否构成欺诈 | 第15-17页 |
1. 出卖人是否具有告知“凶宅”信息的义务 | 第15-16页 |
2. “隐私权”不能作为抗辩理由 | 第16-17页 |
三、案例所涉法理问题分析 | 第17-24页 |
(一)出卖人的缔约过失责任 | 第17-18页 |
(二)“凶宅”的瑕疵属性与出卖人的物的瑕疵担保责任 | 第18-22页 |
1. “凶宅”是否属于有瑕疵之物 | 第18-19页 |
2. 出卖人的物的瑕疵担保责任 | 第19页 |
3. 买受人“买者自慎”原则与出卖人沉默欺诈问题的权衡 | 第19-21页 |
4. 损害赔偿范围不包括精神损害赔偿 | 第21-22页 |
(三)居间人的责任分析 | 第22-24页 |
1. 居间人的如实告知义务 | 第22页 |
2. 居间人的责任承担方式 | 第22-24页 |
四、“凶宅”买卖纠纷的处理思路和预防措施 | 第24-27页 |
(一)“凶宅”买卖纠纷的处理思路 | 第24-25页 |
1. 两种情形下的处理思路 | 第24页 |
2. 居间人的诉讼地位 | 第24-25页 |
3. 案例二的处理方案 | 第25页 |
(二)“凶宅”买卖纠纷的预防措施 | 第25-27页 |
1. 明确出卖人告知义务的范围和方式 | 第25-26页 |
2. 居间人行业自治与规范 | 第26-27页 |
结论 | 第27-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31页 |
致谢 | 第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