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1-15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3-15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3.2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3-15页 |
2 家庭暴力防治中的人身安全保护令概述 | 第15-23页 |
2.1 家庭暴力的界定及其危害 | 第15-18页 |
2.1.1 家庭暴力的界定 | 第15-17页 |
2.1.2 家庭暴力的危害 | 第17-18页 |
2.2 家庭暴力防治中的人身安全保护令的界定 | 第18-20页 |
2.2.1 家庭暴力防治中的人身安全保护令的含义与特征 | 第18-19页 |
2.2.2 家庭暴力防治中的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性质 | 第19-20页 |
2.3 家庭暴力防治中的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的意义 | 第20-23页 |
2.3.1 体现了国家公权力对家庭关系的适度干预 | 第21页 |
2.3.2 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 | 第21页 |
2.3.3 为受害人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救济途径 | 第21-23页 |
3 国外家庭暴力防治中人身安全保护令的立法及实践考察 | 第23-30页 |
3.1 国外家庭暴力防治中人身安全保护令的立法及实践 | 第23-28页 |
3.1.1 美国的相关立法及实践 | 第23-25页 |
3.1.2 加拿大的相关立法及实践 | 第25-27页 |
3.1.3 英国的相关立法及实践 | 第27-28页 |
3.2 国外家庭暴力防治中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的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28-30页 |
3.2.1 国外家庭暴力防治中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的发展趋势 | 第28-29页 |
3.2.2 国外家庭暴力防治中的人保护令制度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29-30页 |
4 我国家庭暴力防治中的人身安全保护令的立法及司法实践分析 | 第30-39页 |
4.1 我国家庭暴力防治中的人身安全保护令的立法及其发展 | 第30-31页 |
4.1.1 《民事诉讼法》修订前的相关规定 | 第30页 |
4.1.2 修订后的《民事诉讼法》中的相关规定 | 第30页 |
4.1.3 《反家庭暴力法》中的相关规定 | 第30-31页 |
4.2 我国家庭暴力防治中人身安全保护令的司法实践现状分析 | 第31-34页 |
4.2.1 家庭暴力防治中的人身安全保护令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 | 第31-33页 |
4.2.2 家庭暴力防治中的人身安全保护令适用的典型案例 | 第33-34页 |
4.3 我国家庭暴力防治中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及其适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34-39页 |
4.3.1 家庭暴力的界定过于片面 | 第34-35页 |
4.3.2 申请条件不便操作 | 第35页 |
4.3.3 人身安全保护令的内容不全面 | 第35-36页 |
4.3.4 缺乏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 | 第36-37页 |
4.3.5 执行部分规定不科学 | 第37-39页 |
5 我国家庭暴力防治中的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的完善 | 第39-45页 |
5.1 家庭暴力防治中人身安全保护令的申请及签发 | 第39-41页 |
5.1.1 人身安全保护令申请及签发的前提:家庭暴力之重新界定 | 第39页 |
5.1.2 人身安全保护令的申请条件 | 第39-40页 |
5.1.3 人身安全保护令的签发条件 | 第40页 |
5.1.4 人身安全保护令签发中的特殊问题:对未成年人的保护 | 第40-41页 |
5.2 家庭暴力防治中的人身安全保护令的内容及有效期 | 第41-42页 |
5.2.1 人身安全保护令的内容 | 第41页 |
5.2.2 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有效期 | 第41-42页 |
5.3 家庭暴力防治中人身安全保护令的变更与撤销 | 第42-43页 |
5.3.1 人身安全保护令的变更 | 第42页 |
5.3.2 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撤销 | 第42-43页 |
5.4 家庭暴力防治中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执行 | 第43-45页 |
5.4.1 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执行机构及其职责划分 | 第43页 |
5.4.2 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执行方式 | 第43-44页 |
5.4.3 违反人身安全保护令的处罚措施 | 第44-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后记 | 第49-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