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的希望工程重构探析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序言 | 第11-19页 |
(一)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1-14页 |
1、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2、研究目的 | 第12页 |
3、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二) 希望工程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2、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三) 本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本文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2、本文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四)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 | 第18-19页 |
1、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18页 |
2、本文研究的不足 | 第18-19页 |
一、希望工程概述 | 第19-27页 |
(一) 希望工程的诞生 | 第19-20页 |
(二) 希望工程的发展历程 | 第20-22页 |
(三) 希望工程的现实作用 | 第22-27页 |
1、加强人们对贫困的正确认识 | 第23页 |
2、促进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 | 第23-24页 |
3、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 | 第24-25页 |
4、阻止贫困代际传递 | 第25-26页 |
5、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 第26页 |
6、开启中国公益事业新时代 | 第26-27页 |
二、希望工程的发展困境及原因分析 | 第27-41页 |
(一) 希望工程的发展困境 | 第27-32页 |
1、资源配置的差异性 | 第27-28页 |
2、管理模式的滞后性 | 第28-29页 |
3、审计监督的含糊性 | 第29页 |
4、帮扶参与的狭隘性 | 第29-31页 |
5、工作载体的落后性 | 第31-32页 |
(二) 希望工程的困境原因分析 | 第32-41页 |
1、强政府治理模式使得希望工程创新受阻 | 第32-35页 |
2、经济发展深层次问题束缚希望工程长足发展 | 第35-36页 |
3、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积弊阻碍希望工程品质提升 | 第36-38页 |
4、非理性社会情绪影响希望工程工作推进 | 第38-41页 |
三、新媒体时代的公益发展与希望工程的机遇和挑战 | 第41-51页 |
(一) 新媒体时代的公益发展 | 第41-43页 |
(二) 新媒体时代给希望工程带来的机遇 | 第43-45页 |
1、先进的信息平台与技术有利于工作载体的革新 | 第43-44页 |
2、无限的传播空间覆盖面有利于工作渠道的拓宽 | 第44页 |
3、多样的表现方式有利于工作模式的创新 | 第44-45页 |
4、强大的媒体交互性有利于工作环境的透明 | 第45页 |
(三) 新媒体时代给希望工程带来的挑战 | 第45-51页 |
1、自由快捷导致信息不严谨 | 第45-46页 |
2、媒体载体创新带来舆情复杂化 | 第46-47页 |
3、网络传播的“蝴蝶效应” | 第47-48页 |
4、自私逐利导致信息传播异化 | 第48-49页 |
5、网络监督带来信任危机 | 第49-51页 |
四、借力新媒体有效助推希望工程的重构 | 第51-65页 |
(一) 转变观念加强希望工程自身能力建设 | 第51-56页 |
1、加强学习能力 | 第51-52页 |
2、提升筹资能力 | 第52-53页 |
3、提高管理能力 | 第53-54页 |
4、增强服务能力 | 第54-55页 |
5、强化合作能力 | 第55页 |
6、培养创新能力 | 第55-56页 |
(二) “互联网+”促进希望工程创新能力 | 第56-59页 |
1、拓展公益形式 | 第56-57页 |
2、树立“知识经济”发展理念 | 第57-58页 |
3、强化公益信息获取和公开 | 第58页 |
4、创新公益监督机制 | 第58-59页 |
5、完善绩效、问责评估方式 | 第59页 |
(三) 大数据推动希望工程信息化建设 | 第59-65页 |
1、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 | 第60-61页 |
2、促进大数据开放利用研究 | 第61-62页 |
3、构建个人信息安全“防护网” | 第62页 |
4、充分合理分配社会资源 | 第62-63页 |
5、确保数据真实准确 | 第63-65页 |
结语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后记 | 第69-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