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环境影响评价司法审查制度概述 | 第10-16页 |
一、环境影响评价司法审查制度概念 | 第10-12页 |
(一) 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 | 第10页 |
(二) 司法审查的概念 | 第10-11页 |
(三) 环境影响评价司法审查制度的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二、环境影响评价司法审查制度的特征 | 第12-14页 |
(一) 环境影响评价司法审查的主体包括三方主体 | 第12-13页 |
(二) 环境影响评价司法审查以合法性审查为标准 | 第13-14页 |
(三) 环境影响评价司法审查包含实体审查和程序审查 | 第14页 |
三、环境影响评价司法审查制度的功能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构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司法审查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16-26页 |
一、构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司法审查制度的必要性 | 第16-22页 |
(一) 解决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运行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必然要求 | 第16-19页 |
(二) 解决环境影响评价争议的必然要求 | 第19-20页 |
(三) 是贯彻环境民主原则的必然要求 | 第20-21页 |
(四) 是贯彻风险预防原则的必然要求 | 第21-22页 |
二、构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司法审查制度的可行性 | 第22-26页 |
(一) 在立法方面有可依据的法律 | 第23-24页 |
(二) 环境影响评价审批行为具有可诉性 | 第24页 |
(三) 环境影响评价审批行为属于司法审查的范围 | 第24-26页 |
第三章 环境影响评价司法审查制度的域外考察 | 第26-34页 |
一、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环境影响评价司法审查的法律实践 | 第26-31页 |
(一) 美国 | 第26-27页 |
(二) 德国 | 第27-28页 |
(三) 韩国 | 第28-29页 |
(四) 我国台湾地区 | 第29-30页 |
(五) 我国香港地区 | 第30-31页 |
二、域外环境影响评价司法审查制度的经验 | 第31-34页 |
(一) 环境影响评价立法中明确规定环境影响评价司法审查制度 | 第31-32页 |
(二) 放宽环境影响评价司法审查启动主体的资格 | 第32页 |
(三) 环境影响评价司法审查的内容包括实体审查和程序审查 | 第32-34页 |
第四章 构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司法审查制度的具体设想 | 第34-41页 |
一、构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司法审查制度的原则 | 第34-36页 |
(一) 穷尽救济原则 | 第34-35页 |
(二) 正确处理司法权和行政权的关系 | 第35-36页 |
二、构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司法审查制度的具体设想 | 第36-41页 |
(一) 在立法中明确规定环境影响评价司法审查制度 | 第36页 |
(二) 完善我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规定 | 第36-37页 |
(三) 明确规定环境影响评价司法审查的前置程序 | 第37页 |
(四) 环境影响评价司法审查的启动主体 | 第37-38页 |
(五) 环境影响评价司法审查的受案范围 | 第38页 |
(六) 环境影响评价司法审查的内容 | 第38-41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