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8页 |
1.1 整体柱的定义 | 第11页 |
1.2 整体柱的分类 | 第11-16页 |
1.2.1 无机硅胶基质整体柱 | 第11-12页 |
1.2.1.1 溶胶-凝胶整体柱 | 第11-12页 |
1.2.1.2 颗粒固定型整体柱 | 第12页 |
1.2.2 有机聚合物基质整体柱 | 第12-15页 |
1.2.2.1 聚丙烯酰胺类整体柱 | 第13页 |
1.2.2.2 聚苯乙烯类整体柱 | 第13-14页 |
1.2.2.3 聚甲基丙烯酸酯类整体柱 | 第14-15页 |
1.2.2.4 聚苯硼酸类整体柱 | 第15页 |
1.2.3 有机-无机杂化整体柱 | 第15-16页 |
1.3 整体柱的制备方法 | 第16-22页 |
1.3.1 原位自由基聚合 | 第16-19页 |
1.3.1.1 热引发自由基聚合 | 第16-17页 |
1.3.1.2 光引发自由基聚合 | 第17-18页 |
1.3.1.3 辐射引发自由基聚合 | 第18-19页 |
1.3.2 “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 | 第19-21页 |
1.3.2.1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 第19-20页 |
1.3.2.2 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 | 第20-21页 |
1.3.2.3 氮氧稳定自由基聚合 | 第21页 |
1.3.3 柱后修饰 | 第21-22页 |
1.3.4 巯基-烯点击反应 | 第22页 |
1.4 整体柱的应用 | 第22-24页 |
1.4.1 蛋白质分离 | 第22-23页 |
1.4.2 多肽分离 | 第23-24页 |
1.4.3 核苷碱基分离 | 第24页 |
1.5 整体柱的发展动向 | 第24-26页 |
1.5.1 探索新的合成方法 | 第24-25页 |
1.5.2 开发新型功能单体 | 第25页 |
1.5.3 拓展新的应用领域 | 第25-26页 |
1.6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基于CuAAC原位点击的poly(AHA-co-PMA-co-EDMA)整体柱的制备及应用 | 第28-52页 |
2.1 引言 | 第28-29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9-32页 |
2.2.1 试剂与材料 | 第29-30页 |
2.2.2 仪器与设备 | 第30页 |
2.2.3 试剂预处理 | 第30-31页 |
2.2.4 毛细管壁预处理 | 第31页 |
2.2.5 6-叠氮己酸的合成 | 第31-32页 |
2.2.6 “一锅法”制备poly(AHA-co-PMA-co-EDMA)整体柱 | 第32页 |
2.2.7 数据计算 | 第3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2-51页 |
2.3.1 Poly(AHA-co-PMA-co-EDMA)整体柱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 第32-37页 |
2.3.1.1 致孔剂的选择和聚合温度的优化 | 第33-34页 |
2.3.1.2 反应物组成的优化 | 第34-35页 |
2.3.1.3 整体柱的形貌表征 | 第35-36页 |
2.3.1.4 整体柱固定相的红外表征 | 第36页 |
2.3.1.5 整体柱的比表面积及孔径表征 | 第36-37页 |
2.3.2 Poly(AHA-co-PMA-co-EDMA)整体柱保留机理研究 | 第37-44页 |
2.3.2.1 反相色谱模式分离机理研究 | 第39-40页 |
2.3.2.2 亲水色谱模式分离机理研究 | 第40-42页 |
2.3.2.3 阳离子交换色谱模式分离机理研究 | 第42-44页 |
2.3.3 整体柱的重现性及稳定性 | 第44-45页 |
2.3.4 Poly(AHA-co-PMA-co-EDMA)整体柱的应用研究 | 第45-51页 |
2.3.4.1 分离多环芳烃类物质 | 第45-46页 |
2.3.4.2 分离生物碱类物质 | 第46-48页 |
2.3.4.3 分离核苷碱基类物质 | 第48-49页 |
2.3.4.4 分离多肽和蛋白质 | 第49-51页 |
2.4 小结 | 第51-52页 |
第三章 基于CuAAC原位点击的poly(AZT-co-PMA-co-PETA)整体柱的制备及应用 | 第52-79页 |
3.1 引言 | 第52-53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3-55页 |
3.2.1 试剂与材料 | 第53页 |
3.2.2 仪器与设备 | 第53-54页 |
3.2.3 毛细管壁预处理 | 第54页 |
3.2.4 Poly(AZT-co-PMA-co-PETA)整体柱的制备 | 第54页 |
3.2.5 柱后点击反应制备AZT修饰的poly(PMA-co-PETA)整体柱 | 第54-55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5-78页 |
3.3.1 “一锅法”制备poly(AZT-co-PMA-co-PETA)整体柱 | 第55-60页 |
3.3.1.1 致孔剂的选择及聚合温度的优化 | 第55-56页 |
3.3.1.2 反应物组成配比的优化 | 第56-58页 |
3.3.1.3 整体柱保留机理研究和AZT加入量的优化 | 第58页 |
3.3.1.4 “一锅法”整体柱和柱后修饰整体柱的对比 | 第58-60页 |
3.3.2 整体柱表征 | 第60-63页 |
3.3.2.1 整体柱形貌表征 | 第60-62页 |
3.3.2.2 整体柱固定相红外表征 | 第62页 |
3.3.2.3 整体柱机械强度表征 | 第62-63页 |
3.3.2.4 整体柱孔结构及比表面积表征 | 第63页 |
3.3.3 Poly(AZT-co-PMA-co-PETA)整体柱的分离机理研究 | 第63-73页 |
3.3.3.1 亲水色谱分离模式 | 第63-65页 |
3.3.3.2 反相色谱分离模式 | 第65-66页 |
3.3.3.3 阳离子交换色谱分离模式 | 第66-69页 |
3.3.3.4 阴离子排斥色谱分离模式 | 第69-73页 |
3.3.3.4.1 疏水/阴离子排斥色谱模式 | 第69-71页 |
3.3.3.4.2 亲水/阴离子排斥色谱模式 | 第71-73页 |
3.3.4 整体柱的重现性及稳定性 | 第73页 |
3.3.5 Poly(AZT-co-PMA-co-PETA)整体柱的应用研究 | 第73-78页 |
3.3.5.1 分离磺胺类抗生素 | 第73-75页 |
3.3.5.2 分离核苷碱基类物质 | 第75-76页 |
3.3.5.3 分离麻醉剂类物质 | 第76-78页 |
3.3.5.4 分离蛋白质类混合样 | 第78页 |
3.4 小结 | 第78-79页 |
第四章 Poly(VPBA-co-VPA-co-EDMA)双功能亲和整体柱的制备及糖蛋白和磷酸化蛋白分离富集研究 | 第79-92页 |
4.1 引言 | 第79-80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80-82页 |
4.2.1 试剂与材料 | 第80页 |
4.2.2 仪器与设备 | 第80-81页 |
4.2.3 试剂预处理 | 第81页 |
4.2.4 毛细管壁预处理 | 第81页 |
4.2.5 Poly(VPBA-co-VPA-co-EDMA)整体柱制备 | 第81页 |
4.2.6 微柱液相色谱分析 | 第81-82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82-91页 |
4.3.1 Poly(VPBA-co-VPA-co-EDMA)整体柱的制备 | 第82-84页 |
4.3.2 Poly(VPBA-co-VPA-co-EDMA)整体柱表征 | 第84-85页 |
4.3.2.1 整体柱形貌表征 | 第84页 |
4.3.2.2 整体柱红外表征 | 第84-85页 |
4.3.2.3 整体柱孔结构及比表面积表征 | 第85页 |
4.3.3 Poly(VPBA-co-VPA-co-EDMA)整体柱的亲和性实验 | 第85-89页 |
4.3.3.1 硼酸亲和pH的优化 | 第86页 |
4.3.3.2 有机相比例的优化 | 第86-88页 |
4.3.3.3 最佳分离条件色谱图 | 第88-89页 |
4.3.4 整体柱的重现性及稳定性 | 第89-90页 |
4.3.5 Poly(VPBA-co-VPA-co-EDMA)整体柱的应用 | 第90-91页 |
4.3.5.1 整体柱用于糖蛋白质的分离研究 | 第90页 |
4.3.5.2 整体柱用于磷酸化蛋白质的分离研究 | 第90-91页 |
4.4 小结 | 第91-92页 |
全文总结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7页 |
致谢 | 第107-108页 |
作者简介 | 第108页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8-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