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居住区规划论文

基于视线分析的居住区空间尺度研究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9页
    1.1 选题背景第10-11页
    1.2 当代住区空间环境的现存问题第11-15页
        1.2.1 空间环境追求形式主义第11-13页
        1.2.2 居住区规划结构模糊第13页
        1.2.3 缺少人性化设计和公众参与第13-15页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5-16页
        1.3.1 研究目的第15页
        1.3.2 研究意义第15-16页
    1.4 主要研究方法及框架第16-19页
        1.4.1 研究方法第16-17页
        1.4.2 研究框架第17-19页
第二章 空间尺度相关概念和理论第19-31页
    2.1 空间尺度的概念第19-21页
        2.1.1 空间尺度的组成第19-20页
        2.1.2 人的空间尺度感受第20-21页
    2.2 居住区外部空间概念第21-25页
        2.2.1 居住区外部空间特性第21-23页
        2.2.2 居住区外部空间第23页
        2.2.3 居住区外部空间层次第23-25页
    2.3 空间的相关理论研究第25-31页
        2.3.1 空间的环境心理和行为理论第26-27页
        2.3.2 空间的设计理论第27-29页
        2.3.3 芦原义信的外部空间理论第29-31页
第三章 居住区空间开敞度的研究方法与实证第31-48页
    3.1 视觉规律第31-34页
        3.1.1 眼睛的构造与功能第31页
        3.1.2 视线辨识的角度与距离第31-33页
        3.1.3 视角、D/H比和空间围合感关系第33-34页
    3.2 开敞度模型的相关影响因素和原理第34-38页
        3.2.1 空间开敞度分析的原理和方法第34-36页
        3.2.2 影响因素第36-37页
        3.2.3 空间开敞度模型的建立第37-38页
    3.3 开敞度模型实证第38-46页
        3.3.1 实证调研第38-41页
        3.3.2 调查结果分析第41-46页
        3.3.3 小结第46页
    3.4 居住区空间开敞度评价指标第46-48页
第四章 居住区建筑空间尺度研究第48-63页
    4.1 建筑单体第48-54页
        4.1.1 建筑水平形态第48-49页
        4.1.2 建筑竖向形态第49-52页
        4.1.3 其他影响因素第52-54页
    4.2 建筑群组围合第54-58页
        4.2.1 围合空间构成方式和种类第54-57页
        4.2.2 建筑群组开敞度影响因素第57-58页
    4.3 居住区外部空间布局组合方式第58-63页
        4.3.1 空间的序列的构成第58-59页
        4.3.2 空间组织形式第59-62页
        4.3.3 不同布局的居住区空间开敞度分析第62-63页
第五章 居住区场所空间尺度研究第63-79页
    5.1 居民交往的心理第63-65页
        5.1.1 人的交往心理类型第63-64页
        5.1.2 居民的交往心理特征第64页
        5.1.3 交往心理在户外空间的体现第64-65页
    5.2 居住区公共空间的设计第65-70页
        5.2.1 入口空间第65-68页
        5.2.2 居住区广场第68-70页
    5.3 居住区宅间各类活动空间的设计第70-76页
        5.3.1 居民行为及其对环境的要求第70-73页
        5.3.2 各类活动空间的设计要点第73-76页
    5.4 其他影响因素第76-79页
        5.4.1 地形第76-77页
        5.4.2 绿化第77页
        5.4.3 水景第77-78页
        5.4.4 构筑物第78-79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9-82页
    6.1 结论第79-80页
        6.1.1 建筑尺度第79页
        6.1.2 场所尺度第79-80页
        6.1.3 环境因素第80页
    6.2 创新和不足第80页
        6.2.1 创新点第80页
        6.2.2 不足第80页
    6.3 展望第80-82页
参考文献第82-85页
致谢第85-86页
附录1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项目第86-87页
附录2论文图表来源第87-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纤维增强高韧性水泥基材料设计与性能研究
下一篇:基于ARM的电动汽车远程监控系统设计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