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0-12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2.2 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2-13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3.2 创新点 | 第12-13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研究综述 | 第13-21页 |
2.1 全要素生产率的界定 | 第13-14页 |
2.2 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的基本理论 | 第14-16页 |
2.2.1 索罗余值法 | 第14页 |
2.2.2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 | 第14-15页 |
2.2.3 DEA- malmquist指数法 | 第15-16页 |
2.3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6-21页 |
2.3.1 全要素生产率区域差异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2.3.2 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 第18-21页 |
第三章 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区域差异实证分析 | 第21-39页 |
3.1 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实证方法及数据来源 | 第21-23页 |
3.1.1 实证方法 | 第21-22页 |
3.1.2 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22-23页 |
3.2 中国制造业的区域分布特征 | 第23-26页 |
3.3 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实证结果 | 第26-27页 |
3.4 中国各省市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实证结果 | 第27-32页 |
3.5 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实证结果 | 第32-39页 |
3.5.1 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析 | 第32-33页 |
3.5.2 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构成分析 | 第33-39页 |
第四章 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39-51页 |
4.1 评价指标选择 | 第39-41页 |
4.1.1 因变量指标选择 | 第39页 |
4.1.2 自变量指标选取 | 第39-41页 |
4.2 模型的构建 | 第41-45页 |
4.2.1 面板数据模型介绍 | 第41-43页 |
4.2.2 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 第43-45页 |
4.3 实证分析 | 第45-47页 |
4.4 实证结果分析 | 第47-51页 |
4.4.1 外商直接投资水平的影响 | 第47-48页 |
4.4.2 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 | 第48页 |
4.4.3 教育水平的影响 | 第48页 |
4.4.4 R&D投入的影响 | 第48-49页 |
4.4.5 第三产业变动的影响 | 第49页 |
4.4.6 政府支出的影响 | 第49-51页 |
第五章 提高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政策建议 | 第51-57页 |
5.1 加大对外开放,促进吸引外资 | 第52页 |
5.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第52-53页 |
5.3 加大教育投入,提高人力资源素质 | 第53页 |
5.4 增强企业研发能力 | 第53-54页 |
5.5 优化产业结构 | 第54-55页 |
5.6 提高政府支出效率 | 第55-5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