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1.2.1 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调剖堵水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2 井间示踪技术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1.3 研究目标、内容、技术关键及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4-15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3 技术关键 | 第15页 |
1.3.4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二章 裂缝性特低渗油藏水窜水淹地质特征研究 | 第17-25页 |
2.1 研究区区域概况 | 第17页 |
2.2 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地质特征及水驱开发特征 | 第17-23页 |
2.2.1 沉积特征 | 第17-19页 |
2.2.2 储层特征 | 第19-21页 |
2.2.3 裂缝发育特征 | 第21-22页 |
2.2.4 水驱开发特征 | 第22-23页 |
2.3 逐级调控井间多级化学示踪的提出 | 第23-24页 |
2.4 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井间多级化学示踪技术研究 | 第25-43页 |
3.1 多级化学示踪剂的筛选 | 第25-30页 |
3.1.1 示踪剂类型简介 | 第25-27页 |
3.1.2 多级化学示踪剂筛选标准 | 第27-28页 |
3.1.3 井间多级示踪剂性能评价实验 | 第28-30页 |
3.2 井间多级化学示踪级次设计 | 第30-33页 |
3.3 井间多级示踪剂用量计算 | 第33-35页 |
3.4 井间多级示踪剂注入设计 | 第35-37页 |
3.5 井间多级示踪剂采出曲线的监测 | 第37-41页 |
3.5.1 井间多级示踪峰值时间及注入水分配系数的预测 | 第37-40页 |
3.5.2 井间多级示踪采样周期确定 | 第40页 |
3.5.3 示踪监测分析波长的确定 | 第40-41页 |
3.5.4 示踪剂标准工作曲线的绘制 | 第41页 |
3.6 小结 | 第41-43页 |
第四章 井间多级化学示踪监测解释机理 | 第43-59页 |
4.1 注入水分配系数和波及裂缝体积的计算 | 第43-47页 |
4.1.1 注入水分配系数计算方法 | 第43-45页 |
4.1.2 井间波及裂缝体积计算方法 | 第45-47页 |
4.2 逐级调控示踪剂解释模型 | 第47-52页 |
4.3 油藏非均质性特征研究 | 第52-55页 |
4.4 基于井间多级示踪的逐级调控参数优化与预测方法 | 第55-58页 |
4.4.1 逐级调控调驱剂日注入量优化 | 第55-57页 |
4.4.2 调驱剂注入后压力预测 | 第57-58页 |
4.5 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逐级调控井间多级化学示踪技术的应用 | 第59-85页 |
5.1 井区概况 | 第59-60页 |
5.2 井间多级化学示踪剂筛选评价 | 第60-66页 |
5.3 井间多级化学示踪方案设计及矿场实施 | 第66-71页 |
5.3.1 方案设计 | 第66-69页 |
5.3.2 矿场实施简况 | 第69-70页 |
5.3.3 调控参数优化及预测 | 第70-71页 |
5.4 井间多级示踪监测结果分析 | 第71-84页 |
5.4.1 井间多级示踪剂曲线拟合及解释 | 第71-79页 |
5.4.2 逐级调控主要油藏参数动态变化规律分析 | 第79-84页 |
5.5 小结 | 第84-85页 |
结论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