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页 |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 | 第16-17页 |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17-18页 |
第2章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概述 | 第18-26页 |
2.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形成 | 第18-23页 |
2.1.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提出 | 第18-19页 |
2.1.2 中国化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形成 | 第19-23页 |
2.2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内涵 | 第23-25页 |
2.2.1 人的全面发展的维度 | 第23-24页 |
2.2.2 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 | 第24-25页 |
2.3 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中国梦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 | 第26-31页 |
3.1 中国梦的提出及其科学内涵 | 第26-28页 |
3.1.1 中国梦的提出 | 第26-27页 |
3.1.2 中国梦的科学内涵 | 第27-28页 |
3.2 中国梦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 | 第28-30页 |
3.2.1 中国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 | 第28-29页 |
3.2.2 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梦的本质要求和最终目标 | 第29页 |
3.2.3 中国梦和人的全面发展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 第29-30页 |
3.3 小结 | 第30-31页 |
第4章 我国现阶段制约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因素 | 第31-40页 |
4.1 经济因素 | 第31-33页 |
4.1.1 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不高,发展不平衡 | 第31页 |
4.1.2 旧的社会分工依然存在 | 第31-32页 |
4.1.3 自由闲暇时间得不到充分保障 | 第32页 |
4.1.4 人仍然没有完全摆脱对物的依赖关系 | 第32-33页 |
4.2 政治因素 | 第33-34页 |
4.2.1 民主政治体制不完善 | 第33-34页 |
4.2.2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仍需加强 | 第34页 |
4.3 文化因素 | 第34-36页 |
4.3.1 制约人的发展的错误观念的影响仍然存在 | 第34-35页 |
4.3.2 现行教育体制难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 第35-36页 |
4.3.3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 | 第36页 |
4.4 社会因素 | 第36-37页 |
4.4.1 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 第36-37页 |
4.4.2 社会歧视的存在和社会关系的不和谐 | 第37页 |
4.5 生态环境因素 | 第37-39页 |
4.5.1 资源的过度使用影响人的可持续发展 | 第38页 |
4.5.2 环境污染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 第38-39页 |
4.6 小结 | 第39-40页 |
第5章 中国梦视域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 | 第40-51页 |
5.1 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的需要 | 第40-45页 |
5.1.1 确保经济良性发展,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 | 第40-41页 |
5.1.2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满足人们政治参与的需要 | 第41-42页 |
5.1.3 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的需要 | 第42-43页 |
5.1.4 发展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 | 第43-44页 |
5.1.5 实现绿色发展,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环境的需要 | 第44-45页 |
5.2 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 第45-48页 |
5.2.1 加强道德建设,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 | 第45-46页 |
5.2.2 实施科教兴国,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 | 第46页 |
5.2.3 发展体育事业,提高人的身体素质 | 第46-47页 |
5.2.4 加强心理干预和疏导,提高人的心理素质 | 第47-48页 |
5.3 促进人们之间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 | 第48-49页 |
5.3.1 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 | 第48页 |
5.3.2 构建和谐的干群关系 | 第48-49页 |
5.3.3 构建和谐的民族宗教关系 | 第49页 |
5.4 小结 | 第49-5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