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寺儿沟污水处理厂处理方案研究及工艺设计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 第12-13页 |
1.1.1 课题所依托的实际工程 | 第12页 |
1.1.2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1.3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2-13页 |
1.2 城市污水处理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第13-22页 |
1.2.1 生物脱氮技术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2 生物除磷技术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2.3 同步生物脱氮除磷技术与工艺 | 第18-19页 |
1.2.4 其他脱氮除磷技术与工艺 | 第19页 |
1.2.5 脱氮除磷工艺的应用现状 | 第19-22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1.3.1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2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污水处理厂水质水量的分析与确定 | 第24-30页 |
2.1 项目概况及自然条件 | 第24页 |
2.2 污水量预测及设计规模确定 | 第24-25页 |
2.2.1 污水量确定 | 第24-25页 |
2.2.2 设计规模确定 | 第25页 |
2.3 污水水质预测 | 第25-27页 |
2.3.1 国内部分城市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 | 第26页 |
2.3.2 设计手册推荐的城市污水水质 | 第26-27页 |
2.3.3 污水水质预测 | 第27页 |
2.3.4 污水处理厂设计进水水质 | 第27页 |
2.4 污水排放标准及处理程度 | 第27-30页 |
2.4.1 污水排放标准 | 第27页 |
2.4.2 污水处理程度 | 第27-30页 |
第三章 工艺方案选择与分析 | 第30-42页 |
3.1 污水处理厂工艺方案选择原则 | 第30页 |
3.2 污水二级处理工艺选择与分析 | 第30-35页 |
3.2.1 二级处理工艺选择原则 | 第30页 |
3.2.2 选择依据 | 第30-31页 |
3.2.3 初选污水二级处理工艺 | 第31页 |
3.2.4 四种污水二级处理工艺技术比较 | 第31-34页 |
3.2.5 工艺方案的选择 | 第34-35页 |
3.3 污泥处理工艺方案的选择 | 第35-36页 |
3.4 消毒工艺选择与分析 | 第36-38页 |
3.4.1 消毒工艺选择 | 第36-38页 |
3.4.2 消毒工艺的确定 | 第38页 |
3.5 除臭方案的确定 | 第38-41页 |
3.5.1 废气排放要求 | 第38-39页 |
3.5.2 常用除臭工艺 | 第39-40页 |
3.5.3 除臭工艺选择 | 第40-41页 |
3.6 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工程设计 | 第42-56页 |
4.1 污水处理厂总体设计 | 第42-43页 |
4.1.1 污水处理厂规模 | 第42页 |
4.1.2 污水处理厂平面布置 | 第42-43页 |
4.2 污水处理厂工艺设计 | 第43-51页 |
4.2.1 粗格栅间 | 第43页 |
4.2.2 提升泵房 | 第43页 |
4.2.3 细格栅间 | 第43-44页 |
4.2.4 改良曝气沉砂池 | 第44页 |
4.2.5 水解沉淀池 | 第44页 |
4.2.6 前置DN生物滤池 | 第44-46页 |
4.2.7 CN生物滤池 | 第46-47页 |
4.2.8 后置DN生物滤池 | 第47-48页 |
4.2.9 生物滤池反冲洗系统 | 第48-49页 |
4.2.10 消毒系统 | 第49页 |
4.2.11 反冲洗废水池 | 第49页 |
4.2.12 除臭滤池 | 第49-50页 |
4.2.13 污泥脱水间 | 第50页 |
4.2.14 污泥贮池 | 第50页 |
4.2.15 处理后水的排放和综合利用 | 第50页 |
4.2.16 加药系统 | 第50-51页 |
4.3 主要构筑物与配套设备统计 | 第51-56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6-58页 |
5.1 结论 | 第56页 |
5.2 建议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作者简介 | 第62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