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论文--工程地质学论文--动力地质及工程地质作用论文--滑坡论文

侏罗系砂泥岩互层岩体流变特性及其对抗滑桩嵌固效果影响研究

作者简历第6-7页
摘要第7-10页
abstract第10-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31页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第17-18页
    1.2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27页
        1.2.1 岩石流变力学特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23页
        1.2.2 互层岩体流变力学特性研究现状第23-25页
        1.2.3 抗滑桩嵌固效果研究现状第25-27页
    1.3 存在的问题第27-28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第28-31页
        1.4.1 研究内容第28页
        1.4.2 技术路线第28-29页
        1.4.3 创新点第29-31页
第二章 侏罗系砂岩泥岩瞬时力学特性试验研究第31-42页
    2.1 岩性特征第31-33页
    2.2 单轴压缩试验第33-36页
        2.2.1 试验仪器及试验方案第33-34页
        2.2.2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34-36页
    2.3 三轴压缩试验第36-41页
        2.3.1 试验仪器及试验方案第36-37页
        2.3.2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37-41页
    2.4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三章 侏罗系砂岩、泥岩流变试验研究第42-55页
    3.1 试验方案和设备第42-45页
    3.2 试验结果第45-48页
    3.3 流变特征分析第48-52页
        3.3.1 流变作用下岩石应力-应变过程曲线第48-49页
        3.3.2 轴向应变随时间的变化特征第49-50页
        3.3.3 瞬时弹性应变与弹性模量第50-52页
    3.4 应变速率分析第52-53页
    3.5 砂岩与泥岩流变力学特性对比第53-54页
    3.6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四章 侏罗系砂岩、泥岩非线性流变本构模型第55-71页
    4.1 非线性粘弹性流变模型第55-58页
    4.2 非线性粘弹塑性流变模型第58-60页
    4.3 三维非线性粘弹塑性流变模型第60-63页
        4.3.1 岩石流变本构关系的一维通式第60-61页
        4.3.2 岩石三维本构关系第61-63页
    4.4 非线性粘弹塑性流变模型验证第63-67页
    4.5 长期强度第67-69页
    4.6 本章小结第69-71页
第五章 砂泥岩互层岩体流变本构模型研究第71-91页
    5.1 互层岩体流变模型单元第71-72页
    5.2 假设条件第72-73页
    5.3 等效弹性模量与泊松比确定第73-76页
    5.4 互层岩体非线性流变本构方程推导第76-84页
    5.5 互层岩体流变本构模型的有限元软件程序实现第84-89页
        5.5.1 ABAQUS有限元软件功能介绍第84页
        5.5.2 UMAT子程序开发流程第84-87页
        5.5.3 流变分析步第87-89页
    5.6 二次开发程序验证第89-90页
    5.7 本章小结第90-91页
第六章 基于岩体流变特性的抗滑桩嵌固效果研究第91-106页
    6.1 理想滑坡-抗滑桩体系数值模型第92-96页
        6.1.1 数值模型建立第92页
        6.1.2 模型边界条件第92-93页
        6.1.3 计算参数第93-94页
        6.1.4 计算工况第94页
        6.1.5 计算结果第94-96页
    6.2 抗滑桩位移规律分析第96-98页
        6.2.1 桩前桩后岩体位移分析第96页
        6.2.2 桩顶桩底位移规律分析第96-98页
    6.3 桩前岩体抗力分析第98-99页
    6.4 桩身嵌固段剪力弯矩分布规律分析第99-100页
    6.5 不同抗滑桩桩宽嵌固效果研究第100-102页
        6.5.1 桩前桩后岩体位移分析第100-101页
        6.5.2 桩顶桩底位移分析第101-102页
    6.6 不同抗滑桩嵌固深度嵌固效果研究第102-104页
        6.6.1 桩前桩后岩体位移分析第102-103页
        6.6.2 桩顶桩底位移分析第103-104页
    6.7 本章小结第104-106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06-109页
    7.1 结论第106-108页
    7.2 展望第108-109页
致谢第109-110页
参考文献第110-124页

论文共12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三峡库区万州区堆积体滑坡地下水响应及稳定性研究
下一篇:基于多源遥感影像的动态滑坡灾害空间预测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