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4-30页 |
1.1 埃索美拉唑镁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2 理化性质 | 第15页 |
1.3 药代动力学 | 第15-16页 |
1.3.1 吸收与分布 | 第15-16页 |
1.3.2 代谢与排泄 | 第16页 |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5 本课题所需的主题设备及其工艺原理 | 第17-28页 |
1.5.1 流化床简介 | 第17-21页 |
1.5.2 微丸压片关键影响因素 | 第21-28页 |
1.6 本文创新点: | 第28-30页 |
第2章 埃索美拉唑镁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30-54页 |
2.1 材料和仪器 | 第30-31页 |
2.1.1 材料 | 第30页 |
2.1.2 仪器 | 第30-31页 |
2.2 方法与结果 | 第31-53页 |
2.2.1 紫外分光光度法的建立 | 第31-36页 |
2.2.2 建立含量测定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 第36-41页 |
2.2.3 建立有关物质测定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 第41-49页 |
2.2.4 EMZ释放度测定方法的建立及评价 | 第49-53页 |
2.3 小结 | 第53-54页 |
第3章 埃索美拉唑镁肠溶微丸工艺研究 | 第54-74页 |
3.1 仪器和材料 | 第54-56页 |
3.1.1 仪器 | 第54-55页 |
3.1.2 材料 | 第55-56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56-57页 |
3.2.1 埃索美拉唑镁肠溶微丸的制备 | 第56-5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7-67页 |
3.3.1 层积上药法制备载药丸芯 | 第57-58页 |
3.3.2 空白丸芯的选择 | 第58页 |
3.3.3 黏合剂优化 | 第58-59页 |
3.3.4 含药包衣液浓度的影响 | 第59-60页 |
3.3.5 主药/丸芯(W/W)比例的考察 | 第60页 |
3.3.6 采用处方量的压片辅料压制层积上药微丸的释放度 | 第60页 |
3.3.7 考察隔离层增重对EMZ肠溶微丸的影响 | 第60-61页 |
3.3.8 肠溶层包衣增重的考察 | 第61-62页 |
3.3.9 Eudragit L30D-55和Eudragit NE30D不同配比的考察 | 第62-63页 |
3.3.10 不同增塑剂含量的考察 | 第63-64页 |
3.3.11 抗黏剂的种类和用量 | 第64-65页 |
3.3.12 老化时间对肠溶微丸耐酸力和释放度的影响 | 第65-67页 |
3.4 微丸粉体学性质的考察[37] | 第67-69页 |
3.4.1 粒径和粒径分布 | 第67页 |
3.4.2 堆密度与振实密度 | 第67页 |
3.4.3 圆整度 | 第67页 |
3.4.4 休止角 | 第67-68页 |
3.4.5 脆碎度 | 第68-69页 |
3.5 微丸形态观察 | 第69-71页 |
3.6 小结 | 第71-74页 |
第4章 埃索美拉唑镁肠溶微丸片工艺研究 | 第74-88页 |
4.1 仪器和材料 | 第74-75页 |
4.1.1 仪器 | 第74页 |
4.1.2 材料 | 第74-75页 |
4.2 微丸片的制备及表征 | 第75-76页 |
4.2.1 微丸片的制备 | 第75页 |
4.2.2 微丸片的表征 | 第75-76页 |
4.3 压片处方及工艺考察 | 第76-88页 |
4.3.1 压片辅料的选择 | 第76-77页 |
4.3.2 压片辅料的比例 | 第77-80页 |
4.3.3 压片过程对不同增重的肠溶微丸释放度的影响 | 第80-81页 |
4.3.4 压片处方优化研究 | 第81-85页 |
4.3.5 自制片与市售制剂释放度对比 | 第85-86页 |
4.3.6 小结 | 第86-88页 |
第5章 埃索美拉唑镁肠溶微丸的初步稳定性试验 | 第88-94页 |
5.1 材料和仪器 | 第88-89页 |
5.1.1 仪器 | 第88页 |
5.1.2 材料 | 第88-89页 |
5.2 EMZ肠溶微丸影响因素考察 | 第89-91页 |
5.2.1 强光照射试验 | 第89页 |
5.2.2 高温试验 | 第89-90页 |
5.2.3 高湿试验 | 第90-91页 |
5.3 埃索美拉唑镁肠溶微丸长期加速试验 | 第91-92页 |
5.3.1 恒温加速和室温留样稳定性试验 | 第91-92页 |
5.4 小结 | 第92-94页 |
全文总结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第100-102页 |
致谢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