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普通小麦抗条锈病基因分子定位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36页
   ·小麦条锈病及其抗病性第13-14页
     ·条锈病症状及发病条件第13-14页
     ·小麦对条锈菌抗性的分类第14页
   ·抗条锈病遗传研究方法第14-22页
     ·常规遗传分析法第15页
     ·细胞遗传学分析法第15-16页
     ·基因推导法第16页
     ·生化标记分析法第16页
     ·分子标记分析法第16-21页
     ·蛋白质组学分析法第21-22页
   ·抗条锈病基因研究进展第22-35页
     ·抗条锈病基因的命名、分布及来源第22-23页
     ·抗条锈病基因的分子标记第23页
     ·条锈病成株抗性QTL及其分子标记第23-33页
     ·抗条锈病基因的克隆及其功能标记第33-35页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35-36页
第二章 SHA3/CBRD//Naxos群体条锈病成株抗性QTL定位第36-59页
   ·材料与方法第36-42页
     ·供试材料第36-37页
     ·基因型分析第37-40页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第40-41页
     ·田间种植、接种及鉴定第41-42页
     ·统计分析第42页
     ·QTL分析第42页
   ·结果与分析第42-49页
     ·群体及亲本条锈病抗性统计分析第42-44页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第44页
     ·条锈病成株抗性QTL定位第44-49页
   ·讨论第49-59页
     ·与以往研究比较第49-52页
     ·已检测QTL的多效性第52-53页
     ·育种中的应用第53-59页
第三章 百农64/京双16群体条锈病成株抗性QTL定位第59-68页
   ·材料与方法第59-60页
     ·供试材料第59页
     ·田间试验第59页
     ·田间数据统计分析第59页
     ·SSR标记检测第59-60页
     ·BSA分析和遗传图谱构建第60页
     ·QTL分析第60页
   ·结果与分析第60-66页
     ·群体及亲本条锈病的抗性统计分析第60-61页
     ·条锈病成株抗性QTL定位第61-62页
     ·已检测QTL的多效性第62-66页
   ·讨论第66-68页
第四章 鲁麦21/京双16群体条锈病成株抗性QTL定位第68-76页
   ·材料与方法第68页
     ·供试材料第68页
     ·田间试验和田间数据统计分析第68页
     ·BSA分析第68页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和QTL分析第68页
   ·结果与分析第68-74页
     ·群体及亲本条锈病的抗性统计分析第68-70页
     ·条锈病成株抗性QTL定位第70-74页
     ·已检测QTL的多效性第74页
   ·讨论第74-76页
第五章 周8425B抗条锈病基因YrZH84.2的定位及其与Yr9、Yr10、Yr24和Yr26的等位性检测第76-92页
   ·材料与方法第76-79页
     ·供试材料第76页
     ·菌种繁殖第76-77页
     ·鉴定材料接种与鉴定第77页
     ·叶片总DNA提取第77-78页
     ·BSA分析及SSR标记筛选第78页
     ·EST标记筛选第78-79页
     ·数据分析及遗传作图第79页
   ·结果与分析第79-88页
     ·条锈病苗期抗性鉴定和遗传分析第79-80页
     ·连锁分析和遗传作图第80-84页
     ·抗条锈病基因YrZH84.2的来源第84-85页
     ·65份1BL.1RS易位系的苗期抗条锈病性鉴定第85-87页
     ·YrZH84.2与Yr9、Yr10、Yr24和Yr26的等位性测验第87-88页
   ·讨论第88-92页
     ·抗条锈病基因YrZH84.2的位置第88页
     ·YrZH84.2与1B染色体上已报道的其他抗条锈病基因的比较第88-89页
     ·YrZH84.2的多效性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第89-92页
第六章 陕农69抗条锈病基因yrSN69的定位第92-96页
   ·材料与方法第92页
     ·供试材料第92页
     ·方法第92页
   ·结果与分析第92-95页
     ·条锈病苗期抗性鉴定和遗传分析第92-93页
     ·连锁分析和遗传作图第93-95页
   ·讨论第95-96页
第七章 全文结论第96-98页
   ·不同组合条锈病成株抗性QTL定位第96页
   ·周8425B和陕农69抗条锈病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第96-98页
参考文献第98-118页
致谢第118-119页
作者简介第119页

论文共11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亚洲栽培稻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研究
下一篇:普通小麦细胞壁转化酶基因TaCwi-Al的表达和直立密穗(DEP1)基因克隆与功能标记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