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背景下P2P网络借贷理论与实践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一、引言 | 第9-15页 |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三) 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安排 | 第12-13页 |
1.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2. 论文结构 | 第12-13页 |
(四) 主要创新之处和不足 | 第13-15页 |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概述 | 第15-19页 |
(一) 互联网金融的定义 | 第15-16页 |
1. 定义与内涵 | 第15页 |
2. 总体发展判断 | 第15-16页 |
3. 主要内容业务模式 | 第16页 |
(二) 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概况 | 第16-19页 |
三、P2P网络借贷概念及发展历程 | 第19-33页 |
(一) P2P网络借贷的概念简述 | 第19-24页 |
1. 概念 | 第19-20页 |
2. 特点 | 第20页 |
3. 模式划分 | 第20-24页 |
(二) P2P网络借贷在国外的发展历程 | 第24-28页 |
1. 英国 | 第24-26页 |
2. 美国 | 第26-28页 |
(三) P2P网络借贷在国内的发展历程 | 第28-33页 |
1. P2P网络借贷行业基本概况 | 第28-29页 |
2. P2P网络借贷行业发展阶段 | 第29-31页 |
3. P2P网络借贷平台特点——以拍拍贷为例 | 第31-33页 |
四、P2P网络借贷理论基础分析 | 第33-38页 |
(一) 金融中介与金融脱媒理论 | 第33-34页 |
(二) 金融创新理论 | 第34-35页 |
(三)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35-36页 |
(四) 风险管理理论 | 第36-37页 |
(五) 长尾理论 | 第37-38页 |
五、P2P网络借贷现实状况分析 | 第38-50页 |
(一) 典型案例介绍 | 第38-40页 |
1. 纯中介平台 | 第38-39页 |
2. 担保类平台 | 第39-40页 |
3. 债权转让型平台 | 第40页 |
(二) P2P网络借贷的作用 | 第40-42页 |
1. 缓解资金错配难题 | 第40-41页 |
2. 推动金融体系去中介化 | 第41页 |
3. 增强金融服务可得性 | 第41页 |
4. 金融服务的个性化自主性 | 第41-42页 |
(三) P2P网络借贷的风险 | 第42-43页 |
1. 市场风险 | 第42页 |
2. 信用风险 | 第42页 |
3. 流动性风险 | 第42页 |
4. 运营层面风险 | 第42-43页 |
5. 法律合规性风险 | 第43页 |
(四) 最新发展情况 | 第43-44页 |
1. 平台跑路 | 第43-44页 |
2. 融资规模 | 第44页 |
(五) 与传统金融机构对比 | 第44-45页 |
1. 优势 | 第44-45页 |
2. 劣势 | 第45页 |
(六) 监管政策动向 | 第45-50页 |
1. 政策文件 | 第45-46页 |
2. 监管主体 | 第46-47页 |
3. 监管对象 | 第47页 |
4. 整改方案 | 第47-48页 |
5. 存管模式 | 第48-50页 |
六、完善互联网金融P2P网络借贷发展的建议 | 第50-54页 |
(一) P2P网络借贷平台管理与控制 | 第50页 |
1. 成立行业自律组织 | 第50页 |
2. 建立信息披露制度 | 第50页 |
3. 完善征信体系建设 | 第50页 |
(二) P2P网络借贷发展战略方向 | 第50-52页 |
1. 转型平台规模质量 | 第51页 |
2. 进行大数据风控 | 第51页 |
3. 开始专业细分 | 第51-52页 |
4. 应对预期收益率下降 | 第52页 |
5. 精细化差异化发展 | 第52页 |
(三) 政府监管的政策建议 | 第52-54页 |
1. 加快互联网金融监管立法步伐 | 第52-53页 |
2. 实施功能性的分类监管 | 第53页 |
3. 提升机构抵抗风险水平 | 第53页 |
4. 建立市场预警和退出机制 | 第53页 |
5. 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和教育工作 | 第53-54页 |
七、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后记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