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前言 | 第12-13页 |
1 绪论 | 第13-29页 |
1.1 微生物燃料电池 | 第13-21页 |
1.1.1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原理 | 第13-14页 |
1.1.2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分类 | 第14-15页 |
1.1.3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影响因素 | 第15-16页 |
1.1.4 微生物燃料电池在废水处理中应用 | 第16-19页 |
1.1.5 生物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 | 第19-21页 |
1.2 含盐废水生物处理研究进展 | 第21-25页 |
1.2.1 含盐废水的来源 | 第21-22页 |
1.2.2 含盐废水处理方法 | 第22-24页 |
1.2.3 含盐废水对生物处理系统的影响 | 第24-25页 |
1.3 含盐废水的生物脱氮 | 第25-27页 |
1.3.1 生物脱氮机理 | 第25-26页 |
1.3.2 盐度对生物脱氮影响 | 第26-27页 |
1.4 课题的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27-29页 |
1.4.1 选题背景 | 第27页 |
1.4.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7-29页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9-38页 |
2.1 实验装置 | 第29-30页 |
2.2 系统的启动和运行 | 第30页 |
2.3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30-33页 |
2.3.1 实验试剂 | 第30-32页 |
2.3.2 实验仪器 | 第32-33页 |
2.4 化学分析方法 | 第33-35页 |
2.4.1 氨氮浓度的测定 | 第33页 |
2.4.2 亚硝态氮的测定 | 第33-34页 |
2.4.3 硝态氮的测定 | 第34页 |
2.4.4 COD的测定 | 第34-35页 |
2.5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方法 | 第35-38页 |
2.5.1 DNA提取 | 第35页 |
2.5.2 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 | 第35-36页 |
2.5.3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 第36页 |
2.5.4 序列测定 | 第36-38页 |
3 组合式生物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降解有机物实验研究 | 第38-49页 |
3.1 组合式生物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对有机物降解影响因素分析 | 第38-48页 |
3.1.1 进水氨氮浓度对有机物降解的影响 | 第38-39页 |
3.1.2 阴极室DO对有机物降解的影响 | 第39-42页 |
3.1.3 阳极室HRT对有机物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42-45页 |
3.1.4 负载电阻对有机物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45-48页 |
3.2 小结 | 第48-49页 |
4 组合式生物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脱氮实验研究 | 第49-64页 |
4.1 组合式生物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对氨氮去除影响因素分析 | 第49-55页 |
4.1.1 进水氨氮浓度对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49-51页 |
4.1.2 阴极室DO值对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51-53页 |
4.1.3 阳极室HRT对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53-54页 |
4.1.4 负载电阻对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54-55页 |
4.2 组合式生物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对硝化反硝化影响因素分析 | 第55-62页 |
4.2.1 进水氨氮浓度对硝化反硝化效果的影响 | 第55-58页 |
4.2.2 阴极室DO对硝化反硝化效果的影响 | 第58-61页 |
4.2.3 负载电阻对硝化反硝化效果的影响 | 第61-62页 |
4.3 小结 | 第62-64页 |
5 盐度变化对系统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64-68页 |
5.1 DGGE图谱分析 | 第64-65页 |
5.2 微生物种群多样性、相似性分析 | 第65-66页 |
5.3 部分菌种克隆测序分析 | 第66-68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68-70页 |
6.1 结论 | 第68-69页 |
6.2 创新点及展望 | 第69-70页 |
6.2.1 创新点 | 第69页 |
6.2.2 不足与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个人简历 | 第79-80页 |
已发表论文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