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前言 | 第13-25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3-15页 |
1.1.1 我国污泥现状 | 第13-14页 |
1.1.2 我国污水脱氮现状 | 第14-15页 |
1.2 剩余污泥厌氧酸化 | 第15-16页 |
1.2.1 剩余污泥厌氧酸化的机理 | 第15-16页 |
1.2.2 剩余污泥厌氧酸化的类型 | 第16页 |
1.3 剩余污泥厌氧酸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4 剩余污泥厌氧酸化的影响因素 | 第19-23页 |
1.4.1 pH | 第19-20页 |
1.4.2 ORP | 第20-21页 |
1.4.3 温度 | 第21页 |
1.4.4 搅拌 | 第21-22页 |
1.4.5 HRT和SRT | 第22-23页 |
1.4.6 污泥性质 | 第23页 |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1.5.1 课题的研究依据 | 第23页 |
1.5.2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 第23-24页 |
1.5.3 课题研究意义 | 第24页 |
1.5.4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 第24-25页 |
2. 实验材料和测定方法 | 第25-30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5-26页 |
2.1.1 剩余污泥来源 | 第25页 |
2.1.2 嗜热菌的培养 | 第25页 |
2.1.3 反硝化污泥培养 | 第25-26页 |
2.1.4 实验仪嚣与设备 | 第26页 |
2.2 测定方法 | 第26-30页 |
2.2.1 TCOD和SCOD的测定 | 第26-27页 |
2.2.2 VFAs和乙醇的测定 | 第27页 |
2.2.3 可溶性糖类的测定 | 第27页 |
2.2.4 可溶性蛋白质的测定 | 第27-28页 |
2.2.5 NO_x~--N的测定 | 第28-29页 |
2.2.6 其他指标的测定 | 第29-30页 |
3. 不同影响因素对剩余污泥厌氧酸化的影响 | 第30-56页 |
3.1 初始PH、ORP和振荡速率对剩余污泥厌氧酸化的影响 | 第30-38页 |
3.1.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1页 |
3.1.1.1 实验材料 | 第30-31页 |
3.1.1.2 实验方法 | 第31页 |
3.1.2 结果与讨论 | 第31-37页 |
3.1.2.1 初始pH对剩余污泥厌氧酸化的影响 | 第31-33页 |
3.1.2.2 初始ORP对剩余污泥厌氧酸化的影响 | 第33-35页 |
3.1.2.3 振荡速率对剩余污泥厌氧酸化的影响 | 第35-37页 |
3.1.3 小结 | 第37-38页 |
3.2 SS、初始ORP和振荡速率对剩余污泥厌氧酸化的响应面分析 | 第38-56页 |
3.2.1 材料和方法 | 第38-39页 |
3.2.1.1 实验材料 | 第38页 |
3.2.1.2 实验方法 | 第38-39页 |
3.2.2 结果与讨论 | 第39-54页 |
3.2.2.1 嗜热菌对剩余污泥水解的影响 | 第39-41页 |
3.2.2.2 SS、初始ORP和振荡速率对VFAs产量的影响 | 第41-43页 |
3.2.2.3 SS、初始ORP和振荡速率对VFAs组成和乙醇的影响 | 第43-50页 |
3.2.2.3.1 乙酸含量的响应面分析 | 第43-45页 |
3.2.2.3.2 丙酸含量的响应面分析 | 第45-46页 |
3.2.2.3.3 丁酸含量的响应面分析 | 第46-48页 |
3.2.2.3.4 戊酸含量的响应面分析 | 第48-49页 |
3.2.2.3.5 醇含量的响应面分析 | 第49-50页 |
3.2.2.4 响应面法对发酵液中SCOD、蛋白质和糖类含量的优化 | 第50-54页 |
3.2.2.4.1 SCOD的最优条件 | 第50-52页 |
3.2.2.4.2 蛋白质的最优条件 | 第52-53页 |
3.2.2.4.3 糖类的最优条件 | 第53-54页 |
3.2.3 小结 | 第54-56页 |
4. 不同组分的VFAS对硝酸盐去除的影响 | 第56-69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57-58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58-59页 |
4.2.1 乙酸和丙酸作碳源 | 第58页 |
4.2.2 酸、丙酸、丁酸和戊酸作碳源 | 第58-5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9-68页 |
4.3.1 不同比例的乙酸和丙酸驱动硝酸盐去除的影响 | 第59-62页 |
4.3.2 不同比例的乙酸和丙酸对反硝化速率的影响 | 第62-63页 |
4.3.3 不同比例的四种酸驱动硝酸盐去除的影响 | 第63-66页 |
4.3.4 不同比例的四种酸对反硝化速率的影响 | 第66-67页 |
4.3.5 反硝化过程中乙酸、丙酸、丁酸和戊酸的变化 | 第67-68页 |
4.4 小结 | 第68-69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9-72页 |
5.1 结论 | 第69-70页 |
5.1.1 初始pH、ORP和振荡速率对剩余污泥厌氧酸化的影响 | 第69页 |
5.1.2 SS、初始ORP和振荡速率对剩余污泥厌氧酸化的响应面分析 | 第69-70页 |
5.1.3 模拟不同组分的VFAs对硝酸盐去除的影响 | 第70页 |
5.2 建议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个人简历 | 第78-79页 |
学术成果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