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2页 |
1.1 化学产品工程 | 第11-13页 |
1.1.1 化学产品工程概述 | 第11页 |
1.1.2 化学产品的特征和开发过程 | 第11-12页 |
1.1.3 化学产品的结构设计与性能调控 | 第12-13页 |
1.2 聚合物胶束 | 第13-19页 |
1.2.1 聚合物胶束简介 | 第13-14页 |
1.2.2 聚合物胶束的类型 | 第14-16页 |
1.2.2.1 自聚集胶束 | 第14-15页 |
1.2.2.2 聚电解质胶束 | 第15-16页 |
1.2.2.3 单分子胶束 | 第16页 |
1.2.3 聚合物胶束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 第16-18页 |
1.2.3.1 抗肿瘤药物载体 | 第17页 |
1.2.3.2 基因药物载体 | 第17-18页 |
1.2.3.3 医学成像 | 第18页 |
1.2.4 聚合物胶束的载药方法 | 第18-19页 |
1.3 耗散粒子动力学模拟方法 | 第19-30页 |
1.3.1 计算机模拟概述 | 第19-21页 |
1.3.2 DPD模拟的原理和方法 | 第21-27页 |
1.3.2.1 DPD模拟概述 | 第21-22页 |
1.3.2.2 DPD原理 | 第22-23页 |
1.3.2.3 DPD的数值积分方法 | 第23-24页 |
1.3.2.4 周期性边界条件 | 第24-25页 |
1.3.2.5 DPD方法与Flory-Huggins平均场理论的结合 | 第25-26页 |
1.3.2.6 DPD相互作用参数的计算 | 第26-27页 |
1.3.3 DPD模拟在聚合物胶束体系的应用 | 第27-30页 |
1.3.3.1 本体中的自组装 | 第27-28页 |
1.3.3.2 溶液中的自组装 | 第28-29页 |
1.3.3.3 共聚物/纳米粒子复合体系的自组装 | 第29-30页 |
1.3.3.4 其他自组装行为 | 第30页 |
1.4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第30-32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30-31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第二章 聚电解质洋葱状胶束介尺度行为的DPD模拟 | 第32-50页 |
2.1 引言 | 第32-33页 |
2.2 模拟条件 | 第33-34页 |
2.2.1 粗粒化模型 | 第33页 |
2.2.2 珠子间相互作用参数 | 第33-34页 |
2.2.3 DPD模拟参数设置 | 第34页 |
2.3 聚电解质纯组分在水溶液中的分散聚集 | 第34-35页 |
2.4 聚电解质洋葱状胶束的自组装介尺度行为 | 第35-38页 |
2.5 聚电解质洋葱状胶束的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 | 第38-48页 |
2.5.1 聚电解质共混摩尔比的影响 | 第38-42页 |
2.5.2 疏水链段长度的影响 | 第42-45页 |
2.5.3 聚电解质体系自组装形成洋葱状胶束的机制 | 第45-46页 |
2.5.4 溶液浓度的影响 | 第46-4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三章 星型聚合物单分子胶束介尺度行为的DPD模拟 | 第50-68页 |
3.1 引言 | 第50-51页 |
3.2 模拟条件 | 第51-53页 |
3.2.1 粗粒化模型 | 第51-52页 |
3.2.2 珠子间相互作用参数 | 第52-53页 |
3.2.3 DPD模拟参数设置 | 第53页 |
3.3 单分子胶束形成过程的介尺度模拟 | 第53-55页 |
3.4 聚合物结构对单分子胶束形成的影响 | 第55-61页 |
3.4.1 聚合物疏水嵌段长度的影响 | 第55-56页 |
3.4.2 聚合物pH敏感嵌段长度的影响 | 第56-57页 |
3.4.3 聚合物亲水嵌段长度的影响 | 第57-59页 |
3.4.4 聚合物臂数的影响 | 第59-61页 |
3.5 金纳米粒子在单分子胶束中的形貌和分布 | 第61-63页 |
3.6 单分子胶束包载抗癌药物阿霉素 | 第63-66页 |
3.6.1 载药胶束形成过程 | 第63-64页 |
3.6.2 药物浓度对载药胶束形貌的影响 | 第64-66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4.1 结论 | 第68-69页 |
4.2 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附件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