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复杂性思维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4-34页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4-19页
        1.1.1 研究背景第14-17页
        1.1.2 研究意义第17-19页
    1.2 相关文献综述第19-27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9-22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22-26页
        1.2.3 国内外研究评价第26-27页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27-34页
        1.3.1 研究思路与逻辑框架第27-31页
        1.3.2 主要研究方法第31-32页
        1.3.3 主要创新点和难点第32-34页
第2章 复杂性思维及其理论渊源第34-59页
    2.1 思维和思维方式第34-40页
        2.1.1 思维的涵义第34-35页
        2.1.2 思维方式及其发展第35-40页
    2.2 复杂性思维的理论规定性第40-48页
        2.2.1 复杂性概念的界定第40-43页
        2.2.2 复杂性思维及其特征第43-48页
    2.3 复杂性思维的理论渊源第48-59页
        2.3.1 直接来源:复杂性科学第48-51页
        2.3.2 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第51-54页
        2.3.3 思想借鉴:中国古代哲学第54-59页
第3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简单性思维的现实检视第59-82页
    3.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简单性思维存在及现实表现第59-73页
        3.1.1 简单性思维概念及其厘定第60-63页
        3.1.2 简单性思维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表现第63-73页
    3.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简单性思维存在原因及价值分析第73-76页
        3.2.1 简单性思维存在的原因第73-74页
        3.2.2 简单性思维存在的合理性价值分析第74-76页
    3.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简单性思维过度运用面临问题第76-82页
        3.3.1 简单性思维过度运用问题扫描第76-79页
        3.3.2 简单性思维过度运用问题分析第79-82页
第4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分析第82-102页
    4.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复杂性何以生成第82-85页
        4.1.1 人的复杂性的发现第82-83页
        4.1.2 环境复杂性的升级第83-85页
        4.1.3 价值多元时代的形成第85页
    4.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复杂性第85-90页
        4.2.1 主体的复杂性第86-88页
        4.2.2 过程的复杂性第88-89页
        4.2.3 结果的复杂性第89-90页
    4.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外部复杂性第90-93页
        4.3.1 宏观环境的复杂性第90-91页
        4.3.2 中观环境的复杂性第91-92页
        4.3.3 微观环境的复杂性第92-93页
    4.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运行复杂性第93-96页
        4.4.1 组分的复杂性第94页
        4.4.2 结构的复杂性第94-95页
        4.4.3 功能的复杂性第95-96页
    4.5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特点第96-102页
        4.5.1 整体性的功能涌现第96-97页
        4.5.2 非线性的作用方式第97-98页
        4.5.3 不确定的本真状态第98页
        4.5.4 开放性的系统环境第98-100页
        4.5.5 自组织的演化机制第100页
        4.5.6 生成性的运作过程第100-102页
第5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复杂性思维的诉求第102-125页
    5.1 复杂性思维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宜性第102-107页
        5.1.1 复杂性思维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第103-105页
        5.1.2 复杂性思维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性第105-107页
    5.2 复杂性思维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第107-115页
        5.2.1 理论的发展创新创造了前提第108-110页
        5.2.2 实践的丰富多元奠定了基础第110-112页
        5.2.3 学科的持续发展催生了条件第112-115页
    5.3 复杂性思维之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第115-117页
        5.3.1 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生成第115页
        5.3.2 凸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土创生第115-116页
        5.3.3 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转变第116-117页
    5.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复杂性思维范式的争论与批判第117-125页
        5.4.1 复杂性思维范式的争论与质疑第117-119页
        5.4.2 复杂性思维和简单性思维之间关系的厘清与探讨第119-120页
        5.4.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复杂性思维范式争论与质疑的回应第120-125页
第6章 复杂性思维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要求第125-140页
    6.1 复杂性思维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基础第125-130页
        6.1.1 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第125-127页
        6.1.2 思想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127-129页
        6.1.3 文化支撑:中国传统文化第129-130页
    6.2 复杂性思维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要求第130-134页
        6.2.1 辩证统一:综合分解与整合第130页
        6.2.2 全息回归:关注教育事件本身第130-132页
        6.2.3 动态循环:联系社会生活背景第132-133页
        6.2.4 关注“关系”:正确认识运行机制第133页
        6.2.5 无序混沌:接近真实教育世界第133-134页
    6.3 复杂性思维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思路第134-140页
        6.3.1 运用整体性思维,提升合力效能第134-135页
        6.3.2 运用关系性思维,彰显创生特质第135-136页
        6.3.3 运用开放性思维,呈现生命价值第136-137页
        6.3.4 运用策略性思维,推进柔性运作第137-138页
        6.3.5 运用模糊性思维,践行人本理念第138-140页
第7章 复杂性思维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路径第140-156页
    7.1 以人为本,促进师生和谐第140-143页
        7.1.1 师生关系由权威走向平等第140-141页
        7.1.2 师生关系由单向转向对话第141-142页
        7.1.3 师生关系由对立转向理解第142-143页
    7.2 良性运作,完善运行策略第143-147页
        7.2.1 健全保障机制,保证正常运转第144-145页
        7.2.2 优化调控机制,实现预期目标第145页
        7.2.3 完善预警机制,及时发现问题第145-146页
        7.2.4 强化激励机制,激发创造热情第146-147页
        7.2.5 创新评估机制,提供决策依据第147页
    7.3 整体把握,走向方法综合第147-149页
        7.3.1 单向灌输与多方渗透相结合第148页
        7.3.2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第148-149页
        7.3.3 现实方法与虚拟方法相结合第149页
    7.4 内外互动,实现协同共进第149-152页
        7.4.1 构建学校内部协同运作的良性互动机制第149-150页
        7.4.2 构建学校与家庭协同运作的良性互动机制第150-151页
        7.4.3 构建学校与社会协同运作的良性互动机制第151-152页
    7.5 复杂转换,变革教育者思维第152-156页
        7.5.1 教育者思维方式的复杂性转换第152-154页
        7.5.2 教育者思维方式复杂性转换的实现途径第154-156页
第8章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复杂性思维技术实现举隅第156-180页
    8.1 复杂性思维技术实现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第156-158页
        8.1.1 复杂性思维技术实现的简要介绍第156-157页
        8.1.2 复杂性思维技术实现的重要意义第157-158页
    8.2 复杂性思维技术实现举隅之一:大数据技术第158-164页
        8.2.1 大数据技术的内涵第158-160页
        8.2.2 大数据技术的思维特征第160-161页
        8.2.3 大数据技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第161-164页
    8.3 复杂性思维技术实现举隅之二:新媒体技术第164-170页
        8.3.1 新媒体时代的兴起与发展第165-167页
        8.3.2 新媒体技术的思维特征第167-168页
        8.3.3 新媒体技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第168-170页
    8.4 复杂性思维技术实现举隅之三:MOOC课程模式第170-180页
        8.4.1 凝聚教学合力,打造MOOC生态环境第171-172页
        8.4.2 汇聚教学资源,搭建MOOC课程平台第172-175页
        8.4.3 优化教学结构,转换MOOC角色功能第175-177页
        8.4.4 变革教学模式,提升MOOC实际效能第177-180页
结语:在“争议”中前行第180-183页
参考文献第183-192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192-193页
致谢第193-194页

论文共1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学文化自觉及其提升研究
下一篇:城市交通运行状态分析与预测关键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