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政府预算公开影响政府支出规模的理论依据 | 第16-23页 |
2.1 基础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2.1.1 预算公开 | 第16-17页 |
2.1.2 政府支出规模概述 | 第17页 |
2.2 公共部门增长理论 | 第17-18页 |
2.2.1 发展理论 | 第17-18页 |
2.2.2 瓦格纳法则 | 第18页 |
2.2.3 鲍默尔法则 | 第18页 |
2.3 过大政府理论 | 第18-22页 |
2.3.1 官僚主义理论 | 第19-20页 |
2.3.2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0-22页 |
2.4 供求均衡模型 | 第22-23页 |
第三章 我国地方政府预算公开对政府支出规模影响的理论模型构建 | 第23-33页 |
3.1 无信息约束政府委托-代理模型 | 第23-27页 |
3.2 可变信息约束的委托-代理模型 | 第27-33页 |
第四章 我国地方政府预算公开对政府规模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政府委托-代理模型 | 第33-39页 |
4.1 数据与样本说明 | 第33-35页 |
4.2 实证模型和计量方法 | 第35页 |
4.3 计量结果与分析 | 第35-39页 |
第五章 制约我国政府预算信息公开效率的原因分析 | 第39-45页 |
5.1 立法进程落后,相关机构人员法律意识薄弱 | 第39-40页 |
5.2 实际操作中的瓶颈 | 第40-42页 |
5.2.1 政府预算编制不够详细 | 第40页 |
5.2.2 财政收支未全部纳入预算编制 | 第40-41页 |
5.2.3 预算公开形式和口径不统一 | 第41-42页 |
5.3 监督制约机制不足 | 第42-43页 |
5.3.1 相关部门监督不足 | 第42页 |
5.3.2 人大对预算监督流于形式 | 第42-43页 |
5.3.3 缺乏问责机制 | 第43页 |
5.4 公众监督意识不强 | 第43-44页 |
5.5 公布渠道单一 | 第44-45页 |
第六章 改善我国政府预算公开的政策建议 | 第45-52页 |
6.1 完善相关制度体系,修订预算法案 | 第45-46页 |
6.1.1 提升预算立法层次,统一规范预算公开形式 | 第45页 |
6.1.2 继续修订完善新《预算法》 | 第45-46页 |
6.1.3 建立预算公开法律救济 | 第46页 |
6.2 改善相关部门工作方法,提高工作绩效 | 第46-49页 |
6.2.1 改进预算编制方法 | 第46-47页 |
6.2.2 统一预算公开的形式与口径 | 第47页 |
6.2.3 建立预算公开的奖惩机制 | 第47-48页 |
6.2.4 提高预算公开的技术水平 | 第48页 |
6.2.5 重视培养专业人才,提高相关工作人员能力 | 第48-49页 |
6.3 加强对预算的监督力度 | 第49-51页 |
6.3.1 加大审计监督力度 | 第49-50页 |
6.3.2 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大对政府预算的监督作用 | 第50-51页 |
6.3.3 引入第三方监督机构 | 第51页 |
6.4 加强宣传,提高公众意识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附录 | 第55-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