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株根结线虫生防真菌田间动态研究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根结线虫生防真菌 | 第10-20页 |
| 1 生防真菌淡紫拟青霉的概述 | 第11-13页 |
| 1.1 淡紫拟青霉的分类地位和形态特征 | 第11页 |
| 1.2 根结线虫的防治中淡紫拟青霉的应用 | 第11-13页 |
| 1.3 淡紫拟青霉的生防机制 | 第13页 |
| 2 生防真菌厚垣孢普可尼亚菌的概述 | 第13-15页 |
| 3 生防真菌少孢节丛孢的概述 | 第15-18页 |
|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生防真菌RT-PCR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20-40页 |
| 1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 第20-21页 |
| 1.1 材料和仪器 | 第20-21页 |
| 2 RT-PCR实验方法 | 第21-29页 |
| 2.1 特异性引物的设计 | 第21页 |
| 2.2 特异性片段 | 第21-24页 |
| 2.3 三株真菌的特异性引物 | 第24页 |
| 2.4 生防真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4-25页 |
| 2.5 标准品的制作 | 第25-29页 |
| 3 实验结果 | 第29-39页 |
| 3.1 菌落PCR的检测结果 | 第29页 |
| 3.2 连接转化产物的测序结果 | 第29-33页 |
| 3.3 三株生防真菌的标准曲线 | 第33-39页 |
| 4 本节结果与分析 | 第39-40页 |
| 第三章 生防真菌的动态 | 第40-63页 |
| 第一节 元谋地区基本情况 | 第40-44页 |
| 1 元谋各样地土壤中的线虫密度 | 第40-41页 |
| 2 元谋样地的土壤pH值变化 | 第41-43页 |
| 3 采样期间元谋天气情况 | 第43-44页 |
| 4 本节总结与讨论 | 第44页 |
| 第二节 线虫密度对生防真菌的影响 | 第44-55页 |
| 1 根际土壤中线虫数目的调查 | 第44-46页 |
| 2 土壤及根样中生防菌的动态 | 第46-54页 |
| 3 本节总结与讨论 | 第54-55页 |
| 第三节 作物品种对生防真菌动态影响 | 第55-63页 |
| 1 根际土壤中线虫数目的调查 | 第55-56页 |
| 2 种植不同作物地区生防真菌的动态 | 第56-62页 |
| 3 本节总结与讨论 | 第62-63页 |
| 第四节 不同药剂对生防真菌动态影响 | 第63-77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63页 |
| 1.1 菌剂准备 | 第63页 |
| 1.2 实验处理 | 第63页 |
| 2 土壤中的线虫数量 | 第63-65页 |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63页 |
| 2.2 实验方法 | 第63-64页 |
| 2.3 实验结果 | 第64-65页 |
| 3 攀枝花根样病情指数 | 第65-66页 |
| 3.1 病情指数分级方法 | 第65-66页 |
| 3.2 实验结果 | 第66页 |
| 4 施用不同药剂对生防真菌的影响 | 第66-76页 |
| 4.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66页 |
| 4.2 样品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66-67页 |
| 4.3 荧光定量PCR反应 | 第67页 |
| 4.4 实验结果 | 第67-76页 |
| 5 本节总结 | 第76-77页 |
| 全文总结 | 第77-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