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OSA污泥减量工艺发展及演变 | 第14-15页 |
1.3 OSA污泥减量机制 | 第15-18页 |
1.3.1 污泥衰减机制 | 第15-16页 |
1.3.2 溶胞-隐性增长机制 | 第16页 |
1.3.3 解偶联代谢机制 | 第16-17页 |
1.3.4 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 第17-18页 |
1.4 OSA工艺的强化技术研究进展 | 第18-23页 |
1.4.1 运行参数调控强化OSA工艺 | 第18-20页 |
1.4.2 超声波技术强化OSA工艺的减量机理及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1.4.3 填料在污泥减量中的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1.5 课题研究来源和内容、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 第23-27页 |
1.5.1 课题研究来源和内容 | 第23-24页 |
1.5.2 创新点 | 第24-25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实验装置、材料与方法 | 第27-37页 |
2.1 SSR-MBR强化工艺实验装置搭建 | 第27-30页 |
2.1.1 超声耦合填料ASSR工艺设计及运行 | 第27-28页 |
2.1.2 超声条件优化批次实验设计及运行 | 第28页 |
2.1.3 超声耦合填料ASSR-MBR工艺设计及运行 | 第28-29页 |
2.1.4 微氧曝气强化SSR-MBR工艺设计及运行 | 第29-30页 |
2.2 试验分析项目及方法 | 第30-37页 |
2.2.1 常规指标测定方法 | 第30页 |
2.2.2 多糖、蛋白质等非常规指标测定方法 | 第30-31页 |
2.2.3 DOM和EPS提取方法 | 第31页 |
2.2.4 污泥特性指标测定方法 | 第31-33页 |
2.2.5 实验仪器分析 | 第33-35页 |
2.2.6 环境微生物种群多样性分析 | 第35-37页 |
第三章 超声耦合填料强化ASSR运行特性影响 | 第37-51页 |
3.1 溶解性有机物和氮的释放效果的研究 | 第37-38页 |
3.2 污泥减量效果研究 | 第38-40页 |
3.3 不同ASSR中DOM的变化 | 第40-43页 |
3.3.1 三维荧光分析 | 第40-42页 |
3.3.2 分子量分布 | 第42-43页 |
3.4 污泥性质与微观结构 | 第43-45页 |
3.5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 第45-49页 |
3.5.1 微生物丰度和多样性指数分析 | 第45-46页 |
3.5.2 门水平微生物分析 | 第46-47页 |
3.5.3 纲水平微生物分析 | 第47页 |
3.5.4 属水平微生物分析 | 第47-4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四章 超声条件优化对PASSR污泥溶胞水解影响特性研究 | 第51-69页 |
4.1 声能密度对PASSR污泥溶胞水解影响 | 第51-59页 |
4.1.1 超声污泥溶出效果研究 | 第51-52页 |
4.1.2 PASSR污泥污染物溶出影响 | 第52-54页 |
4.1.3 PASSR污泥EPS特性影响 | 第54-55页 |
4.1.4 PASSR污泥DOM三维荧光物质变化 | 第55-57页 |
4.1.5 PASSR污泥溶胞水解动力学模型构建 | 第57-59页 |
4.2 超声时间对PASSR污泥溶胞水解影响 | 第59-67页 |
4.2.1 超声污泥溶出效果研究 | 第59-60页 |
4.2.2 PASSR污泥污染物溶出影响 | 第60-62页 |
4.2.3 PASSR污泥EPS特性影响 | 第62-64页 |
4.2.4 PASSR污泥DOM三维荧光物质变化 | 第64-65页 |
4.2.5 PASSR污泥溶胞水解动力学模型构建 | 第65-6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五章 超声耦合填料强化ASSR-MBR运行特性研究 | 第69-91页 |
5.1 污染物去除效果研究 | 第69-73页 |
5.1.1 COD去除影响效果研究 | 第69-70页 |
5.1.2 N、P去除影响效果研究 | 第70-73页 |
5.2 污泥减量特性分析 | 第73-74页 |
5.3 DOM沿程变化影响分析 | 第74-77页 |
5.3.1 SCOD、N、P沿程变化分析 | 第74-75页 |
5.3.2 三维荧光平行因子分析 | 第75-77页 |
5.4 膜污染特性分析 | 第77-79页 |
5.4.1 跨膜压差变化速率 | 第77-78页 |
5.4.2 膜面滤饼层组成分析 | 第78-79页 |
5.5 污泥特性研究 | 第79-83页 |
5.5.1 污泥沉降脱水性能的变化 | 第79-80页 |
5.5.2 污泥EPS特性分析 | 第80-81页 |
5.5.3 污泥EPS的QCM-D分析 | 第81-83页 |
5.6 微生物种群多样性分析 | 第83-88页 |
5.6.1 微生物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分析 | 第83-84页 |
5.6.2 门水平微生物分析 | 第84-86页 |
5.6.3 属水平微生物分析 | 第86-88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88-91页 |
第六章 HRT_M对微氧侧流-MBR工艺运行特性影响研究 | 第91-105页 |
6.1 污染物去除效果研究 | 第91-95页 |
6.1.1 COD去除影响效果研究 | 第91-92页 |
6.1.2 N、P去除影响效果研究 | 第92-95页 |
6.2 污泥减量特性分析 | 第95-96页 |
6.3 微生物群落结构 | 第96-99页 |
6.3.1 微生物丰度和多样性指数分析 | 第96-97页 |
6.3.2 细菌种群的分类复杂性 | 第97-99页 |
6.4 微生物群落组成和DOM释放的关联 | 第99-101页 |
6.5 微生物群落结构与营养物质去除的关联 | 第101-102页 |
6.6 微生物群落结构与污泥特性的关联 | 第102-103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103-105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05-109页 |
7.1 结论 | 第105-107页 |
7.2 建议 | 第107-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9页 |
致谢 | 第119-121页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科研成果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