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有色金属论文--铜论文

秦岭造山带典型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及其对关键造山事件的指示--以铜峪铜矿床、温泉钼矿床和小河口铜矿床为例

摘要第4-9页
ABSTRACT第9-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9-44页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第19-23页
    1.2 VHMS型矿床研究现状第23-25页
    1.3 北秦岭铜峪VHMS型铜矿床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和研究意义第25-28页
    1.4 国内外斑岩型矿床研究现状第28-31页
    1.5 西秦岭温泉斑岩型钼矿床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和研究意义第31-33页
    1.6 国内外矽卡岩型矿床研究现状第33-36页
    1.7 南秦岭小河口矽卡岩型铜矿床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和研究意义第36-40页
    1.8 研究思路、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第40-41页
        1.8.1 研究思路和方法第40页
        1.8.2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第40-41页
    1.9 取得的主要成果第41-44页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第44-55页
    2.1 北秦岭第44-48页
        2.1.1 主要地层单元和岩石第44-47页
        2.1.2 构造岩浆活动与金属矿床第47-48页
    2.2 西秦岭第48-51页
        2.2.1 主要地层单元和岩石第48-50页
        2.2.2 构造岩浆活动与金属矿床第50-51页
    2.3 南秦岭第51-55页
        2.3.1 主要地层单元和岩石第51-53页
        2.3.2 构造岩浆活动与金属矿床第53-55页
第三章 北秦岭铜峪VHMS型铜矿床与加里东期俯冲造山作用第55-113页
    3.1 矿床地质特征第55-62页
        3.1.1 矿区地层与侵入岩第55-56页
        3.1.2 矿区构造第56页
        3.1.3 矿体特征和热液蚀变类型第56-58页
        3.1.4 赋矿火山岩与矿区花岗岩岩相学特征第58-60页
        3.1.5 矿石类型及组构第60-62页
    3.2 矿床元素地球化学第62-73页
        3.2.1 赋矿火山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第63-65页
        3.2.2 矿区花岗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第65-68页
        3.2.3 矿石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第68-73页
    3.3 成岩成矿年代学第73-87页
        3.3.1 赋矿火山岩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第74-77页
        3.3.2 煤沟岩体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第77-86页
        3.3.3 矿石硫化物Re-Os同位素定年第86-87页
    3.4 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第87-104页
        3.4.1 Lu-Hf同位素组成与成岩物质来源第87-88页
        3.4.2 Sr-Nd同位素组成与成岩物质来源第88-94页
        3.4.3 铅同位素组成第94-102页
        3.4.4 硫同位素组成第102-104页
    3.5 加里东期俯冲造山事件与铜峪铜矿床成矿动力学背景第104-113页
        3.5.1 赋矿火山岩与煤沟岩体成因及其对大地构造环境的指示第104-108页
        3.5.2 成矿物质来源及矿床成因第108-110页
        3.5.3 成矿时代与成岩成矿地质背景第110-113页
第四章 西秦岭温泉斑岩型钼矿床与印支期碰撞造山作用第113-174页
    4.1 矿床地质特征第113-120页
        4.1.1 矿区构造第113-115页
        4.1.2 矿石矿物组成与组构特征第115-117页
        4.1.3 热液蚀变类型和矿化分带第117-118页
        4.1.4 成矿阶段及矿物组合特征第118页
        4.1.5 成矿岩体岩石学特征第118-120页
    4.2 矿床元素地球化学第120-129页
        4.2.1 成矿岩体元素地球化学第121-128页
        4.2.2 脉石矿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第128-129页
    4.3 成岩成矿年代学第129-136页
        4.3.1 成矿岩体锆石LA-ICP-MS锆石U-Pb定年第130-135页
        4.3.2 矿石辉钼矿Re-Os同位素定年第135-136页
    4.4 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第136-145页
        4.4.1 成矿岩体锆石Lu-Hf同位素组成与成岩物质来源第136-140页
        4.4.2 铅同位素组成第140-143页
        4.4.3 硫同位素组成第143-145页
    4.5 成矿岩体的成因与含矿岩浆物理化学性质第145-157页
        4.5.1 成矿岩体成因第145-150页
        4.5.2 含矿斑岩氧逸度第150-157页
    4.6 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第157-165页
        4.6.1 包裹体岩相学和分类第157-159页
        4.6.2 显微测温结果第159-163页
        4.6.3 单个包裹体激光拉曼成分分析第163-164页
        4.6.4 包裹体捕获压力及深度估算第164-165页
    4.7 西秦岭印支期碰撞造山事件与温泉钼矿床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第165-174页
        4.7.1 成矿时代与成矿物质来源第165-166页
        4.7.2 成矿流体性质及演化第166-170页
        4.7.3 矿床成因及成矿动力学背景第170-174页
第五章 南秦岭小河口矽卡岩型铜矿床与燕山期陆内造山作用第174-234页
    5.1 矿床地质特征第174-182页
        5.1.1 矿区构造与地层岩石第174-175页
        5.1.2 矿区岩浆岩与围岩蚀变第175页
        5.1.3 矿体形态、产状和规模第175-177页
        5.1.4 矽卡岩类型与金属矿化第177-178页
        5.1.5 矿石类型及组构第178-180页
        5.1.6 成矿阶段及其主要矿物组合第180-181页
        5.1.7 成矿岩体岩相学特征第181-182页
    5.2 矿床元素地球化学第182-198页
        5.2.1 成矿岩体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第183-187页
        5.2.2 矽卡岩矿物和矿石矿物化学组成及其指示意义第187-198页
            5.2.2.1 石榴子石第187-190页
            5.2.2.2 辉石第190-195页
            5.2.2.3 矿石金属矿物第195-198页
    5.3 成岩成矿年代学第198-202页
    5.4 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第202-209页
        5.4.1 成矿岩体锆石Lu-Hf同位素组成与成岩物质来源第202-204页
        5.4.2 铅同位素组成对成矿物质来源的指示第204-206页
        5.4.3 硫同位素组成对成矿物质来源的指示第206-209页
    5.5 含矿岩浆氧化还原状态与成矿潜力第209-217页
        5.5.1 Ce~(4+)/Ce~(3+)相对氧逸度第210-212页
        5.5.2 绝对氧逸度第212-217页
    5.6 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第217-223页
        5.6.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和分类第217-219页
        5.6.2 显微测温结果第219-221页
        5.6.3 成矿流体捕获压力及深度第221-222页
        5.6.4 激光拉曼成分分析第222-223页
    5.7 南秦岭燕山期陆内造山事件与小河口铜矿床成矿动力学背景第223-234页
        5.7.1 成矿岩体成因及其对成矿大地构造环境的指示第223-226页
        5.7.2 矿床成矿物质来源、流体演化与矿床成因归属第226-231页
        5.7.3 小河口铜矿床形成过程与成矿动力学背景第231-234页
第六章 秦岭关键造山事件与典型矿床成矿模式第234-239页
第七章 结论及存在问题第239-243页
    7.1 结论第239-241页
    7.2 存在问题第241-243页
参考文献第243-275页
致谢第275-27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277-279页
    1. 发表学术论文第277页
    2. 参与科研项目及获奖第277-279页
作者简介第279页

论文共2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水/醇溶性共轭小分子/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光电性能研究
下一篇:稀疏正则化地震反演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