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2-24页 |
1.1 菘蓝的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1.1.1 菘蓝的生长特性 | 第12页 |
1.1.2 菘蓝的化学成分 | 第12-13页 |
1.1.3 菘蓝的药理作用 | 第13页 |
1.2 芥子油苷的研究概况 | 第13-17页 |
1.2.1 芥子油苷的化学结构 | 第13-14页 |
1.2.2 芥子油苷的合成途径 | 第14-15页 |
1.2.3 芥子油苷的生物学功能 | 第15-16页 |
1.2.4 影响芥子油苷合成积累的主要因素 | 第16-17页 |
1.3 细胞色素P450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1.3.1 CYP450的结构特征 | 第18页 |
1.3.2 CYP450的分类与命名 | 第18-19页 |
1.3.3 CYP450参与的生物合成途径 | 第19-20页 |
1.4 转录组技术在药用植物中的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1-24页 |
第2章 基于RNA-seq的菘蓝CYP450基因家族分析 | 第24-44页 |
2.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24-25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24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24页 |
2.1.3 实验仪器 | 第24-25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5-28页 |
2.2.1 材料处理方法 | 第25页 |
2.2.2 RNA的提取 | 第25-26页 |
2.2.3 cDNA文库构建和测序 | 第26页 |
2.2.4 序列组装与功能注释 | 第26页 |
2.2.5 基因表达模式的聚类分析 | 第26-27页 |
2.2.6 菘蓝CYP450基因家族成员鉴定与分类 | 第27页 |
2.2.7 qRT-PCR验证CYP450基因的表达水平 | 第27-28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8-41页 |
2.3.1 转录组测序及组装结果评价 | 第28-29页 |
2.3.2 菘蓝CYP450 Unigene的筛选与功能注释 | 第29-33页 |
2.3.3 菘蓝CYP450 Unigene表达模式的聚类分析 | 第33-35页 |
2.3.4 菘蓝CYP450编码蛋白框(CDS)的预测与分析 | 第35-38页 |
2.3.5 菘蓝CYP450的系统进化分析 | 第38-39页 |
2.3.6 菘蓝CYP450保守结构域预测 | 第39-40页 |
2.3.7 qRT-PCR验证CYP450基因的表达水平 | 第40-41页 |
2.4 讨论 | 第41-44页 |
第3章 菘蓝芥子油苷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克隆 | 第44-66页 |
3.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44-45页 |
3.1.1 植物材料 | 第44页 |
3.1.2 实验试剂及菌种 | 第44页 |
3.1.3 实验仪器 | 第44-45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5-48页 |
3.2.1 菘蓝总RNA的提取 | 第45页 |
3.2.2 菘蓝cDNA的合成 | 第45页 |
3.2.3 崧蓝总DNA提取 | 第45-46页 |
3.2.4 芥子油苷合成相关基因的克隆 | 第46-48页 |
3.2.5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8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8-64页 |
3.3.1 IiCYP79B2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48-52页 |
3.3.2 IiCYP79F1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52-56页 |
3.3.3 IiCYP83A1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56-60页 |
3.3.4 IiCYP83B1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60-64页 |
3.4 讨论 | 第64-66页 |
第4章 菘蓝芥子油苷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66-78页 |
4.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66-67页 |
4.1.1 植物材料 | 第66页 |
4.1.2 实验试剂 | 第66页 |
4.1.3 实验仪器 | 第66-67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67-68页 |
4.2.1 材料处理 | 第67页 |
4.2.2 RNA提取 | 第67页 |
4.2.3 cDNA的合成 | 第67页 |
4.2.4 引物设计 | 第67-68页 |
4.2.5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68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68-74页 |
4.3.1 芥子油苷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在菘蓝不同组织部位的表达分析 | 第68-69页 |
4.3.2 芥子油苷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在菘蓝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分析 | 第69-70页 |
4.3.3 MeJA对芥子油苷生物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70页 |
4.3.4 SA对芥子油苷生物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70-71页 |
4.3.5 葡萄糖对芥子油苷生物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71-72页 |
4.3.6 Ag+对芥子油苷生物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72页 |
4.3.7 机械损伤对芥子油苷生物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72-73页 |
4.3.8 低温对芥子油苷生物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73-74页 |
4.4 讨论 | 第74-78页 |
第5章 菘蓝芥子油苷合成相关基因的原核表达 | 第78-92页 |
5.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78-79页 |
5.1.1 实验试剂 | 第78页 |
5.1.2 实验仪器 | 第78-79页 |
5.1.3 溶液配制 | 第79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79-82页 |
5.2.1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79-80页 |
5.2.2 重组蛋白诱导表达条件的确定 | 第80-81页 |
5.2.3 重组蛋白表达形式的鉴定 | 第81-82页 |
5.2.4 重组蛋白SDS-PAGE电泳检测 | 第82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82-89页 |
5.3.1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82-84页 |
5.3.2 重组蛋白诱导表达条件的确定 | 第84-86页 |
5.3.3 IiCYP83A1蛋白表达形式的鉴定 | 第86页 |
5.3.4 IiCYP83B1蛋白原核表达鉴定 | 第86-87页 |
5.3.5 IiCYP79B2蛋白原核表达鉴定 | 第87-88页 |
5.3.6 IiCYP79F1蛋白原核表的鉴定 | 第88-89页 |
5.4 讨论 | 第89-92页 |
第6章 结论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8页 |
致谢 | 第108-11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