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视角下我国企业曲线借壳的模式与效果研究
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1. 导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1 研究方法综述 | 第12页 |
1.4.2 事件研究法主要指标与计算方法 | 第12-13页 |
1.5 创新点与不足 | 第13-15页 |
1.5.1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3-14页 |
1.5.2 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4-15页 |
2.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第15-23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2.1.1 借壳上市 | 第15-16页 |
2.1.2 曲线借壳 | 第16-17页 |
2.2 文献综述 | 第17-23页 |
2.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7-19页 |
2.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第19-21页 |
2.2.3 文献评述 | 第21-23页 |
3. 我国借壳上市监管制度现状 | 第23-31页 |
3.1 我国借壳上市的认定标准 | 第23-29页 |
3.1.1 关于“控制权变更”的认定 | 第24-25页 |
3.1.2 关于“收购人及其关联人”的认定 | 第25-26页 |
3.1.3 关于“100%指标”的计算标准 | 第26-27页 |
3.1.4 《重组管理办法》修订前后对比 | 第27-29页 |
3.2 我国借壳上市监管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9-31页 |
3.2.1 “监管不足”的缺陷 | 第29-30页 |
3.2.2 “监管过度”的困扰 | 第30-31页 |
4. 我国企业曲线借壳的模式分析 | 第31-35页 |
4.1 控制交易规模的曲线借壳模式 | 第31-32页 |
4.2 先交易再易主的曲线借壳模式 | 第32-33页 |
4.3 引入第三方的曲线借壳模式 | 第33-35页 |
5. 案例分析 | 第35-63页 |
5.1 南洋科技曲线借壳重组的案例分析 | 第35-49页 |
5.1.1 案例介绍 | 第35-42页 |
5.1.2 南洋科技曲线借壳的模式分析 | 第42-44页 |
5.1.3 南洋科技曲线借壳的效果分析 | 第44-47页 |
5.1.4 南洋科技曲线借壳中的监管问题分析 | 第47-49页 |
5.2 荣信股份曲线借壳重组的案例分析 | 第49-63页 |
5.2.1 案例介绍 | 第49-55页 |
5.2.2 荣信股份曲线借壳的模式分析 | 第55-58页 |
5.2.3 荣信股份曲线借壳的效果分析 | 第58-61页 |
5.2.4 荣信股份曲线借壳中的监管问题分析 | 第61-63页 |
6. 研究结论与启示 | 第63-66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3-64页 |
6.2 研究启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