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2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6页 |
1.1.1 特高压直流输电的发展概况及其特性 | 第13-14页 |
1.1.2 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构成 | 第14-15页 |
1.1.3 特高压直流输电的现状与规划 | 第15-16页 |
1.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6-20页 |
1.2.1 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单端量保护方法 | 第17-18页 |
1.2.2 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双端量保护方法 | 第18-19页 |
1.2.3 故障暂态量分析工具的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基于S变换的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单端量保护原理 | 第22-37页 |
2.1 S变换基本原理 | 第22-27页 |
2.1.1 S变换简介 | 第22-23页 |
2.1.2 S变换的推导 | 第23-24页 |
2.1.3 离散S变换 | 第24-25页 |
2.1.4 S变换的性质 | 第25-26页 |
2.1.5 S变换在高压直流输电线路保护原理中的应用 | 第26-27页 |
2.2 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区内外故障识别元件 | 第27-30页 |
2.2.1 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边界的高频滤波特性 | 第27-29页 |
2.2.2 直流输电线路区内外故障识别判据 | 第29-30页 |
2.3 雷击干扰识别元件 | 第30-33页 |
2.4 故障极识别元件 | 第33-34页 |
2.5 基于S变换的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主保护方案 | 第34-3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基于S变换的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纵联保护原理 | 第37-48页 |
3.1 电压、电流故障分量特征分析 | 第37-44页 |
3.1.1 区内故障的故障分量特征 | 第38-41页 |
3.1.2 区外故障的故障分量特征 | 第41-44页 |
3.2 基于S变换相角差的电压和电流故障分量的极性判断 | 第44-45页 |
3.3 基于S变换OHz频段的暂态能量和比值的故障极识别 | 第45页 |
3.4 基于S变换的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后备保护方案 | 第45-4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基于S变换的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快速保护的仿真分析 | 第48-74页 |
4.1 特高压直流输电模型 | 第48-51页 |
4.1.1 溪洛渡—浙西±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模型搭建 | 第48-50页 |
4.1.2 额定工况波形 | 第50-51页 |
4.2 基于S变换的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单端量保护仿真与分析 | 第51-59页 |
4.2.1 区内故障仿真 | 第52-56页 |
4.2.2 区外故障仿真 | 第56-58页 |
4.2.3 雷击干扰与故障性雷击仿真 | 第58-59页 |
4.3 基于S变换的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纵联保护仿真与分析 | 第59-73页 |
4.3.1 区内故障仿真 | 第59-65页 |
4.3.2 区外故障仿真 | 第65-70页 |
4.3.3 雷击干扰与故障性雷击仿真 | 第70-7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5.1 结论 | 第74-75页 |
5.2 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第81-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2-83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