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货币论文--中国货币论文--方针政策及其阐述论文

中国货币政策非对称性效应的研究

论文创新点第5-10页
表目次第10-11页
图目次第11-12页
中文摘要第12-15页
Abstract第15-17页
1 导论第18-26页
    1.1 历史背景和选题来源第18-20页
    1.2 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第20-21页
    1.3 研究的思路第21-22页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第22-24页
    1.5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24-26页
2 文献综述第26-53页
    2.1 论渊源—从货币政策有效性到货币政策非对称性第26-30页
        2.1.1 货币中性与非中性之争第26-28页
        2.1.2 从货币政策有效性到货币政策非对称性第28-30页
    2.2 货币政策非对称性效应形成机制的研究综述第30-36页
    2.3 货币政策非对称性效应传导机制的国内外研究综述第36-41页
        2.3.1 货币渠道第37-39页
        2.3.2 信贷渠道第39-41页
        2.3.3 小结第41页
    2.4 货币政策非对称性效应实证检验的国内外研究综述第41-50页
        2.4.1 不同方向货币供给冲击下的非对称性第42-44页
        2.4.2 不同规模货币供给冲击下的非对称性效应第44-45页
        2.4.3 不同方向利率冲击下的非对称性效应第45页
        2.4.4 不同经济周期阶段中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效应第45-47页
        2.4.5 不同通胀水平下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效应第47页
        2.4.6 货币政策在不同区域之间的非对称性效应第47-49页
        2.4.7 货币政策在不同产业间的非对称性效应第49-50页
        2.4.8 货币政策在不同企业间的非对称性效应第50页
    2.5 货币政策非对称性问题的几个新研究领域第50-51页
        2.5.1 货币政策反应函数的非对称性第50-51页
        2.5.2 DSGE模型与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第51页
    2.6 小结第51-53页
3 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检验第53-66页
    3.1 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的历史发展第53-54页
    3.2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相关实证研究第54-56页
    3.3 数据和计量方法第56-59页
        3.3.1 数据描述第56页
        3.3.2 数据选取和来源第56-57页
        3.3.3 计量方法--Morlet小波变换分析第57-59页
    3.4 MORLET小波变换结果分析第59-64页
    3.5 本章小结第64-66页
4 不同方向货币政策冲击的非对称性效应第66-82页
    4.1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实践历程第66-68页
    4.2 货币政策指标的选择第68-70页
    4.3 正向和负向货币供给冲击的非对称性第70-76页
        4.3.1 正向和负向货币供给冲击的划分--基于HP滤波法第70-73页
        4.3.2 不同方向货币供给冲击对产出和物价的影响关系分析第73-75页
        4.3.3 不同方向货币供给冲击对产出和物价的非对称性影响的成因第75-76页
    4.4 正向和负向利率冲击的非对称性第76-80页
        4.4.1 正向和负向利率冲击的的划分--基于HP滤波法第77-78页
        4.4.2 利率冲击对产出和物价的影响关系分析第78-79页
        4.4.3 不同方向利率冲击对产出的非对称性影响的成因第79-80页
    4.5 本章小结第80-82页
5 不同经济周期内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效应第82-93页
    5.1 扩张性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划分第82-85页
    5.2 不同经济周期阶段的划分第85-86页
    5.3 基于滚动窗口拔靴回归的实证分析第86-88页
        5.3.1 数据选择及来源第86页
        5.3.2 滚动窗口拔靴回归检验第86-88页
    5.4 扩张性货币政策在不同经济周期阶段中非线性效应的原因分析第88-91页
        5.4.1 不同公众风险偏好和心理预期的非对称性第88-89页
        5.4.2 中央银行相机抉择操作方式与公众预期的作用第89页
        5.4.3 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的“货币蓄水池”效应第89-91页
    5.5 本章小结第91-93页
6 货币政策在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之间的非对称效应第93-103页
    6.1 中国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发展特征第93-96页
        6.1.1 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发展历程第93-94页
        6.1.2 目前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发展特点第94-96页
    6.2 货币政策在不同所有制企业间非对称性效应的实证分析第96-100页
        6.2.1 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第96页
        6.2.2 基于ECM的实证检验第96-99页
        6.2.3 实证结果分析第99-100页
    6.3 货币政策在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间非对称性效应的成因分析第100-103页
        6.3.1 产品定价机制上的差异第100-101页
        6.3.2 企业规模差异对于融资的影响第101页
        6.3.3 金融机构对私营企业普遍存在信贷歧视现象第101-103页
7 货币政策在不同产业间的非对称效应第103-111页
    7.1 中国三大产业的发展特征第103-106页
        7.1.1 产业的划分方式第103-104页
        7.1.2 中国三大产业的发展历程与特征第104-106页
    7.2 中国货币政策对三大产业发展非对称性作用的实证分析第106-108页
        7.2.1 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第106页
        7.2.2 实证检验第106-108页
        7.2.3 实证结果分析第108页
    7.3 货币政策产业非对称性效应的成因分析第108-111页
        7.3.1 不同产业的融资渠道和方式不同第109页
        7.3.2 不同产业的融资便利程度不同第109-110页
        7.3.3 不同产业内部所属行业的金融摩擦程度不同第110-111页
8 中国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第111-125页
    8.1 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特征第111-115页
        8.1.1 中国地域发展不平衡状况概述第111-112页
        8.1.2 四大经济区域的划分第112-113页
        8.1.3 不同区域主要经济指标的比较第113-115页
    8.2 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的实证检验第115-120页
        8.2.1 变量的选择和理论模型的构建第115-116页
        8.2.2 指标计算和数据来源第116页
        8.2.3 固定参数模型分析第116-117页
        8.2.4 基于状态空间的可变参数模型分析第117-120页
    8.3 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成因探析第120-125页
        8.3.1 不同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式不同第120-121页
        8.3.2 不同区域之间金融市场发展水平的差异第121-122页
        8.3.3 不同区域之间的产业结构上的差异第122-123页
        8.3.4 不同区域之间的房地产业发展水平不同第123-125页
9 全文总结及政策建议第125-131页
    9.1 全文的主要结论第125-126页
    9.2 相关政策建议第126-130页
        9.2.1 慎重地使用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第126页
        9.2.2 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第126-127页
        9.2.3 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货币政策调控力度第127页
        9.2.4 改变私营企业融资难的困局第127-128页
        9.2.5 通过信贷引导,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第128-129页
        9.2.6 通过合理信贷分配,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第129-130页
    9.3 未来的研究展望第130-131页
中外文参考文献第131-137页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第137-138页
后记第138-139页

论文共13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公共养老金一体化改革研究--以美国、日本、瑞典为例
下一篇:广告形态演进的逻辑与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