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枚岩隧道挤压性大变形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
致谢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13-2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4页 |
1.2.1 隧道软岩变形特征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2 软岩隧道围岩大变形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1.2.3 围岩稳定性分析研究现状 | 第21-24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4-27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页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2 大变形隧道围岩工程特性研究 | 第27-63页 |
2.1 依托工程背景 | 第27-28页 |
2.1.1 地层岩性 | 第27-28页 |
2.1.2 地质构造 | 第28页 |
2.1.3 水文特征 | 第28页 |
2.2 地应力特征 | 第28-31页 |
2.3 岩体结构特征 | 第31-33页 |
2.4 绢云母千枚岩岩石特性 | 第33-44页 |
2.4.1 绢云母千枚岩物理性质 | 第33-34页 |
2.4.2 绢云母千枚岩水理性质 | 第34-36页 |
2.4.3 绢云母千枚岩力学性质 | 第36-44页 |
2.5 流变模型及参数辨识研究 | 第44-60页 |
2.5.1 岩石流变概述 | 第44-45页 |
2.5.2 流变模型选用 | 第45-46页 |
2.5.3 本构及蠕变方程 | 第46-50页 |
2.5.4 流变模型参数辨识 | 第50-6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60-63页 |
3 千枚岩隧道挤压性大变形机理研究 | 第63-101页 |
3.1 围岩变形的宏观表征 | 第63-66页 |
3.2 围岩大变形主要影响因素 | 第66-70页 |
3.2.1 地层岩性因素 | 第66-67页 |
3.2.2 地质构造因素 | 第67页 |
3.2.3 地应力因素 | 第67-68页 |
3.2.4 岩体结构因素 | 第68-69页 |
3.2.5 水的因素 | 第69-70页 |
3.3 围岩松动圈测试 | 第70-72页 |
3.4 隧道稳定的粘弹塑性分析 | 第72-88页 |
3.4.1 圆形隧道等效代换 | 第72-73页 |
3.4.2 圆形隧道粘弹性分析 | 第73-83页 |
3.4.3 圆形隧道粘弹塑性分析 | 第83-88页 |
3.5 圆形隧道的粘弹塑性计算 | 第88-96页 |
3.5.1 支护结构自适应建模法 | 第89-93页 |
3.5.2 计算模型及参数 | 第93-94页 |
3.5.3 计算及结果分析 | 第94-96页 |
3.6 围岩破坏机制及大变形机理 | 第96-99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99-101页 |
4 围岩变形及支护受力规律研究 | 第101-115页 |
4.1 围岩变形及支护受力的测试分析 | 第101-109页 |
4.1.1 围岩变形 | 第102-104页 |
4.1.2 锚杆轴力 | 第104-105页 |
4.1.3 初支受力 | 第105-107页 |
4.1.4 套拱受力 | 第107-109页 |
4.1.5 综合分析 | 第109页 |
4.2 围岩变形及支护受力的计算分析 | 第109-112页 |
4.2.1 计算模型及参数 | 第110页 |
4.2.2 计算及结果分析 | 第110-11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112-115页 |
5 软岩隧道挤压性变形控制技术研究 | 第115-147页 |
5.1 初期支护形式试验研究 | 第115-136页 |
5.1.1 初期支护承载力评价 | 第115-121页 |
5.1.2 现场试验方案 | 第121-123页 |
5.1.3 钢架作用效果对比 | 第123-128页 |
5.1.4 锚杆控制效果对比 | 第128-136页 |
5.2 考虑时空效应的多层支护分析 | 第136-143页 |
5.2.1 多层支护的分析方法 | 第136-138页 |
5.2.2 分析方法的工程应用 | 第138-143页 |
5.3 控制技术的工程应用 | 第143-14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45-147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47-151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47-148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148页 |
6.3 展望 | 第148-151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159页 |
作者简历 | 第159-163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