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0-15页 |
1.3.1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1.3.2 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3.3 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影响的估算方法研究 | 第13-15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2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处理 | 第17-24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7-18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17页 |
2.1.2 气候特征 | 第17页 |
2.1.3 水文特征 | 第17-18页 |
2.1.4 土壤特征 | 第18页 |
2.1.5 植被特征 | 第18页 |
2.2 土地利用数据获取及分类 | 第18-21页 |
2.2.1 遥感数据获取 | 第18-19页 |
2.2.2 遥感数据处理方法 | 第19-20页 |
2.2.3 土地利用分类方法 | 第20-21页 |
2.3 InVEST模型 | 第21-24页 |
2.3.1 InVEST模型原理 | 第21-22页 |
2.3.2 carbon模块介绍 | 第22页 |
2.3.3 模型参数获取 | 第22-24页 |
3 雄安新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 第24-34页 |
3.1 土地利用的时间变化规律 | 第24-28页 |
3.1.1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分析 | 第24-25页 |
3.1.2 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 | 第25-27页 |
3.1.3 土地利用转移分析 | 第27-28页 |
3.2 土地利用的空间变化特征分析 | 第28-34页 |
3.2.1 土地利用空间变化总体分析 | 第28-29页 |
3.2.2 不同用地类型的空间变化 | 第29-34页 |
4 固碳能力参数获取及修正 | 第34-49页 |
4.1 土壤碳密度实测数据 | 第34-38页 |
4.1.1 样区设置及土样采集 | 第34-35页 |
4.1.2 土壤有机碳含量实验室测定 | 第35-36页 |
4.1.3 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特征 | 第36-37页 |
4.1.4 土壤有机碳密度确定 | 第37-38页 |
4.2 碳密度文献数据收集 | 第38-43页 |
4.2.1 地上碳密度文献数据整理 | 第39-40页 |
4.2.2 地下碳密度文献数据整理 | 第40-41页 |
4.2.3 土壤碳密度文献数据整理 | 第41-42页 |
4.2.4 碳密度值选定 | 第42-43页 |
4.3 文献碳密度值校正与分析 | 第43-46页 |
4.3.1 碳密度影响因素分析 | 第43-44页 |
4.3.2 文献碳密度值校正 | 第44-46页 |
4.3.3 文献碳密度值与实验碳密度值对比 | 第46页 |
4.4 雄安新区最终碳密度值确定 | 第46-49页 |
5 雄安新区固碳能力分析 | 第49-63页 |
5.1 基于InVEST模型的固碳结果分析 | 第49-58页 |
5.1.1 InVEST模型的总碳储量测算 | 第49-52页 |
5.1.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碳储量时间变化特征 | 第52-55页 |
5.1.3 碳储量空间变化特征 | 第55-57页 |
5.1.4 基于时间尺度碳源、碳汇区的划分 | 第57-58页 |
5.2 雄安新区土地利用变化与固碳能力分析 | 第58-61页 |
5.2.1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引起的碳储量变化 | 第58-59页 |
5.2.2 雄安新区各地类固碳能力分析 | 第59-61页 |
5.3 对策与建议 | 第61-63页 |
6 结论 | 第63-66页 |
6.1 讨论 | 第63页 |
6.2 结论 | 第63-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2-73页 |
作者简历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